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产业成长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文章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协调进行了测度,其结果表明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外,湖南省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偏低,没有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过程中获得协调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新经济”看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经济”的实质在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效构建和运作,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变革,以此为借鉴,我国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必须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科技,教育墩 中介机构作为创新系统的重要要素,把产业创新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并不断实施制度创新以构造一个有效人创新激励结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 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问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市场评价、市场检验过程,这一过程是否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九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超过25%,在智力密集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其演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不断博弈的过程。本文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非线性系统进行了界定.接着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两个方面构建进化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演化机制.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技术机会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机会的观点反思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对技术机会的认识和实现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技术范式下利用技术机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通过技术机会展现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这种分析拓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视阈,对进一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过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突变与渐进相结合的过程。它不能仅仅理解为技术的推动过程或一项孤立的事件,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产品或工艺的改良,“创新是新知识的成功利用”。为了评估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于2002年对宁波市22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考察了宁波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产业的高度化发展和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生产技术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是决定和影响产业高度化变迁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生产技术结构、对外贸易结构来促进产业的高度化变迁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一过程既是技术进步重要性日益显现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创新的“系统范式”大致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三个阶段。其中,企业创新系统从熊彼特创新思想中衍生出来,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经济基础、技术轨迹与技术范式和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的研究。而创新研究真正发展到“系统范式”,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技术创新的几个问题●周银霞(甘肃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兰州,730050)一、R&D系统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R&D系统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包括基础研究和科技发明的开展以及它们如何转换为生产力的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等问题。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我国已经成功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不容忽视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的突破困境,本文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入手,总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失败教训,以中国当前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为立足点,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的压力,探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杨天一 《特区经济》2004,(12):61-62
创新是个特定的经济学概念,我们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即将科技成果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经营,以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的过程;要建立的创新系统是指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培育国家创新系统应从如下方面考虑:1.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体制正在市场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技术创新机制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从发现潜在的市场需要到新概念《新构思》的形成,继而进入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中间试验、生产;隹备、批量试生产、市场开拓、产品与工艺改进(二次开发),直到规模化生产、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与推广等。在这一过程中,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使创新过程中各要素或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反馈、调整和控制,各种创新资源或创新力量不断得到整合、重组和优化,并使技术创新系统呈现出集成化、一体化和最优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文绪 《北方经济》2012,(18):55-56
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由各项技术创新目标、各项技术创新支持目标、各项市场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系统,它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纲,带动各子系统的行为向目标系统聚焦,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其他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对于各子系统具有评价作用。目标系统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子系统加入到体系内运行。本文拟从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含义、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及地位、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技术创新子系统运行的推动机制三个方面,对目标系统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所具有重要作用和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影响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上药集团ERP系统中的供应链系统与财务系统成功对接,经过了一个月的检验,运行正常,至此,历时2年的ERP系统建设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5.
洪凡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6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国家从各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技术经济的发展过程,高质量的情报支持有助于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取得创新成功。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流程系统构建了专利情报 分析框架 ,根据不同阶段的情报需求特点提出情报研究内容, 设计了专利分析指标组合和分析方法,以期深化专利信息资源的研究利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论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职能──创新资金的筹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职能──创新资金的筹措蔡宁,吕燕一、技术创新过程特征技术创新是一个新的技术思想从提出到首次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技术创新过程必然要经过技术观念创新(新的技术思想的严生与形成),新技术内容的形成与完善、成功的实际应用与扩散三个基本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农业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开发生产新产品,开展新的推广中介服务,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增强生产能力和获取最大效益的运动过程。从系统观点来分析,农业技术创新则是改变农业技术要素结构或变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进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面向21世纪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十分重要。由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持续创新的结果体现为区域核心竞争力,而区域核心竞争力最终又通过区域中的企  相似文献   

19.
实践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及市场过程,其供应链系统能否为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平台支持,决定了绿色技术的创新路径与绩效水平。当前,理论与实践尚未就供应链系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机制形成一致、系统的认知,为此,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及商业化为例,建立了由汽车产业"整零"模式和引擎绿色技术创新路径构成的二维分析情境。研究中采用价值激发、转换成本、行动协同、关系衍生4类平台效应观测指标,对不同"整零"模式的供应链绿色技术创新匹配性、平台支持水平、平台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基于平台效率分析视角,本文提出"整零"模式的环境感应特征是决定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效应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及启发对探索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制定高效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究“双碳”目标下中国碳达峰预测和减排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呈倒“U”形曲线,将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对中国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碳减排路径中,技术创新是实现碳减排承诺的关键路径,经济增长放缓将推迟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到来。针对减排路径结果,从技术创新、经济质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加速中国碳达峰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