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75-176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复兴市民社会理论的热潮,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前中国建构市民社会主要存在经济、法治和文化三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理性市民文化的角度为中国形成成熟市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主要出现在早期,与当下市民社会理论的种种思潮相较,观察的角度和立足点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引起了解释上的困难.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来解读市民社会,而当下的市民社会研究是从"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来理解国家权力渊源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什么市民社会总是无法达到其支持者的期望?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解释:即缺乏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的财务和运营自主权。本文表明,市民社会自给自足这一普遍深入人心的神话根本没有事实基础。实际上,私人慈善团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市民社会组织的主导性收入来源。那么,什么才是呢?市民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在各个国家是否相同?资金来源如何影响它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市民社会组织真的从国家和企业独立出来并获得了自主?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学界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等两种国家与社会关系解释进路的反思,结合对广受关注的知识传播渠道──尤其是民营书店──的个案考察,以及对1949年以来国家知识治理和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型的历史考察,提出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替代性论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市民社会在中国的运用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刚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转型期间,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准确定位政府地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确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三个方面指出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7.
陈伟 《开放时代》2014,(6):71-82
黑格尔—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未能揭示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回到近代英美传统中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于今日中国更有意义。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指向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秩序,它与商业社会相适应,以现代市民为主体,以法治为本质,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规则,并要求相应的市民风尚与礼貌。王绍光提出的"人民社会"构想,不符合商业社会的时代精神,指向的是一种集体本位、漠视个体权利与自由的支配体系。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是以宽容、文明、和平、诚信、自由为特征的市民社会,而非基于阶级区分构建起来的排斥公民自由、徒具人民之名而无其实的"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的产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往往呈现出某些相异的特点。中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近代的西欧迥然不同,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不可能孕育和萌生出市民社会。实际上,清末之际国家与社会曾一度建立了较好的新型互动关系。被视为阻遏中国市民社会产生最大障碍的封建专制政府,在清末“新政”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在客观上对中国市民社会雏形的初始萌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中的政府公权力领域与公民私权利领域的界限不甚分明,也一直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政府理念的提出,为培育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市民社会的建成有利在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推进我国社会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基本框架可分为: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框架和法团主义的研究框架两种。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与社会应该有明确的边界,且两者间存在紧张的关系,由此必然引出civil society的问题。文章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就civil society的产生,演变进行描述、总结,以了解civil society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谭羚雁  李凤林 《时代经贸》2007,(4Z):164-164
善治力图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达成两者间的默契。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公共行政改革不仅对政府改革与政府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对公民的治理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善治成为改革目标的今天,公民意识的塑造也成为公共行政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西方根深蒂固的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对民法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很大,而政治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会与以民法为代表的私法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民法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中间组织或自发性团体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自发性团体是指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脱离组织,不受外部的统治、独立自主地确定组织的目标,采取手段确保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活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则。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私法、权利法,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1市民法的概念在所有的西方语言中,“民法”都是市民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家葛兰西是继马克思之后,沿循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不断开拓市民社会研究领域的当代思想家。他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转换了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视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着市民社会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引用“社会距离”这一概论来解释农民工和市民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距离”的测量指标不易于定量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寻求一个定量化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朱文蓓 《时代经贸》2012,(18):76-77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引用“社会距离”这一概论来解释农民工和市民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距离”的测量指标不易于定量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寻求一个定量化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率比较高,在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是较高的企业缴费率。在统账结合制度初创时的社会情境下。实行较高的企业缴费率有其次优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较高的企业缴费率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导致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变化了社会情境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微调,而微调的关键是调整企业缴费率,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