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天元  张殿发 《经济地理》2004,24(4):525-527,532
生态经济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有别于传统规划模式。它把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自己的规划对象,把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规划目标,生态经济平衡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生态经济规划,在保证生态安全性和经济有效性的前提下,使土地利用程度与其生态经济阈值相协调,实现土地利用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就是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选择,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面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新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不失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新尝试。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足及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方法,展望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屏障,其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章在综合国内外对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概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讲,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造成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稀少,所以对于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循环经济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和无法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耕地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2.6亩,因此,如何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以作到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最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增产效果,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营农场和部分人民公社都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效果,促进了农业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粮农组织1993年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以来,国内外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土地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综合体,使得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物元理论应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建立基于物元理论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以一种新的方法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通过与综合指标法相比较,表明物元分析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具有合理性,并且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法,基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度量人地协调性,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评价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变化,197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稍有缓和,但土地利用仍处于非可持续状态。作者认为生态足迹评价法能定量地反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引导人类社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必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在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三界四区"及环境保护规划中的环境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三界四区"和环境功能分区进行衔接,并根据生态红线对"三界四区"的划分进行微调,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法,基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度量人地协调性,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评价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变化,197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稍有缓和,但土地利用仍处于非可持续状态.作者认为生态足迹评价法能定量地反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引导人类社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将一个概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从不同的数量尺、空间比例尺、空间维、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同价值观等角度来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揭示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余跃  孙建雄 《当代经济》2004,(10):43-44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中正式确立的。但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尚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土地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我国西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有利于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这种稀缺资源,而且对实现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伦理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中,阐述了土地生态伦理概念,讨论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6.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也很重大。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情况的阐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维持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运行动力,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是指以土地资源及其环境为基础,利用一定技术措施投入相应数量与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文章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入手,细致地分析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艳  濮励杰  张健  朱明  陕永杰  王海燕 《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838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选取反映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21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以非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NREI)、经济可行性指数(EI)和非社会可接受性指数(NSI)为评价指数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三角模型,对无锡市区2001—2009年土地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三角模型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②无锡市市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由2001年的相对差可持续发展为2009年的强可持续,趋势由一般可持续转变为很强可持续,说明无锡市区土地利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19.
杜丽青 《经济师》2005,(4):282-283
在城市经营中如何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章结合永康市的具体情况 ,对城市经营中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运行方式及完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过程,其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群众利益。土地规划是以追求效益,兼顾公平为职责对土地供需做出预测,协调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持续土地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已经由以往的国家集体逐渐向多元化主体过渡,市场化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意识不断增强,需要建立磋商机制,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初步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