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文章对福建省2000—2015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给出了分析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斌  柯珊珊 《价格月刊》2012,(10):45-49
运用Stata10.0软件对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和低碳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碳排放除了受省内消费需求旺盛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外,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变化对浙江省碳排放产生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浙江省必须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创建绿色税收体制,积极寻求低碳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陈玉新 《商》2014,(10):155-155
“十二五”规划将年均GDP增速调整到7%,同时强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因此既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又要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将以北京市二、三产业为倒,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通过累积的脉冲响应函数计算产业增加值对各能源的消费弹性以及各能源的边际产出;得出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可行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小额贷款公司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因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发展不成熟等原因,使得贷款正常发放受影响。如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以浙江宁波为例,通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分析,探究其经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旅游碳排放三大主要来源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发现整体上旅游收入与旅游碳排放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现如今,低碳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地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减少碳排放成为桂林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研究发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其次,旅游文化中应积极倡导低碳理念,引导旅游者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最后,做好碳排放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固碳宣传工作,能有效降低旅游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因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的融资难问题愈发凸显。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逐渐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浙江宁波为例,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今天,控制温室气体尤其是C02的排放成为各国经济的约束条件,该文从信号传递、不确定性、政策的可行性、公平性以及减排效果五个方面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比较,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减排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前期文献的实证研究结论与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碳污染转移的对策与措施,建议构建合宜的指标体系合理引导碳排放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9.
文江盼 《现代商业》2022,(16):46-48
随着近几年中小城市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金融配套政策持续落地,中小城市碳排放影响程度也随之得到关注。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选取2005年~2019年该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方面数据,与其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对其贡献度进行测量。本文通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VA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原因,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碳排放强度影响尤为明显,湛江市的金融资源有效地引导至第二产业,并促进第二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重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碳排放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制度,具体指政府通过设定某一区域的碳排放量上限,按规定免费或有偿将碳排放权分配给各排放单位,并允许各单位对实际排放量与所持有排放量配额的差额进行商品化交易。该制度具有优化碳资源配置、最低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等优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具市场化、最高效、最具发展前景的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的一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东省是国家第一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2012年9月11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广州联合交易园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蓉  许士春 《江苏商论》2011,(12):157-160
本文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等六大因素。并采用LMDI的加和方法分析1994——2009年期间的各个碳排放因素对碳排放的深层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起到显著负向作用,其他因素作用较微弱。最后,提出了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碳行业的整合引导监督、开发新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据国家旅游局2016年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了1.27万家,酒店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员工整体素质的竞争。如何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防范人才流失成为酒店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为此,主要研究酒店行业人才流失问题,首先对整个酒店行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再以宁波南苑饭店为例,通过马斯洛理论及对宁波南苑饭店人才流失的调查分析,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对宁波南苑饭店人才流失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区港联动这一政策的发展由来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宁波为例,探讨了宁波区港联动的业务模式,提出了宁波实施区港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宁波化工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在评价指标中加入反映循环工业经济特征的新指标来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根据宁波化工区的实地资料,采用熵值法,通过系统计算,推算出化工区的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社会进步能力、循环工业特征能力及其总体发展趋势,对促进园区内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方杰英 《中国市场》2022,(8):133-136+141
近年来,我国的各大中小公司企业都在转型升级,纷纷进行并购重组,并购交易重组的交易金额也在逐年上升,因此也产生由于高估值并购所产生的商誉问题。文章以机械制造业——宁波东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对宁波东力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行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财务报表和股价变动数据的整理以及计算,对宁波东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商誉减值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宁波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以及成本控制现状,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设计科学的预算体系、制定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制定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来有效控制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1997—2011年福建省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分析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碳排放、能源消耗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物流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是一组互为影响、相互作用的系列现象,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能源消耗的增减。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低碳物流着手,通过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的改进和调整,减排节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宁波—舟山港港口自身运营效率、网络配置效率、辐射腹地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坚持"激励相容"原则,促进港口效率内生性提升;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港口资源,引入良性竞争;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推进两港实质性一体化进程;加强内拓外联,提升港口网络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9.
宗计川 《中国市场》2012,(11):24-28
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已成定局,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设以及如何在交易过程中促进企业减排能力的建设,以确保减排交易市场的持续。概言之,即如何设计一种激励性规制使得减排主体(企业)都有激励参与减排、降低减排的边际成本,同时在减排中贯彻民生原则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鉴于此,本文从区域碳市场构建顺序、关键市场机制设计以及如何促进企业减排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此类分析为今后各地方政府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框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哥本哈根会议对世界各主要工业国碳排放做出了框架性的约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50%.基于这一目标,在C-D生产函数中引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素,探究在这二要素约束下的增长阻力(growth drag)系数,并通过全国31年的时序数据以岭回归的方法估算出生产函数各参数,进而估算出阻力系数的值,最后形成研究结论:减排目标的兑现将导致中国年均GDP降低2.47~3.15个百分点,底限(40%)和上限(50%)的减排目标在2020年将形成10.28%的产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