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月,一篇名为《宗庆后后悔了》的报道,终于让达能集团与娃哈哈集团的矛盾全盘公开化,之后的“口水战”愈演愈烈,双方分别在媒体“隔空”对话,指责对方不守商业规则。 相似文献
2.
长达三年之久的达能一娃哈哈合资纠纷,在今年9月30日达成和解。公众对此大感意外,但当事双方却选择了低调应对外界的猜测和评论。近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赴京参加由本刊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百人榜,首次针对“达娃和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达能与娃哈哈:谁给谁设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向低调的宗庆后近一年来越发喜欢与传媒接触,并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限制外资并购的议案。同样,当达能最近磋商并购娃哈哈事宜时,宗庆后再一次主动放出消息,并打出“民族感情”牌作掩护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须慎重应对外资并购——由达能和娃哈哈的合资纠纷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对民营企业的并购都不是强制的,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达能集团并购娃哈哈集团的纠纷值得民营企业警示。民营企业须对外资并购有个正确认知,并做好应对外资并购的充分准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建议宗庆后先生向支持您的中国人民大众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办那么多离岸公司?""宗庆后不是天天说娃哈哈是民族企业吗,现在怎么全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我原来不了解,也觉得理所当然支持国人。现在......我不知道娃哈哈到底是谁的了!?""没有达能这个‘坏蛋’,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宗庆后妄图把资产转移到国外,把包袱留给国人呢?""希望国资委介入,不允许任何人瓜分国有资产,但也决不给任何外国公司占到便宜。"...... 相似文献
7.
娃哈哈集团选择了付出,但却没有义无反顾;获得了可贵的外来资本,却失去了企业赖以长期发展的护身符。作为中国改革的历史见证,也作为中国企业合资的一个标本,娃哈哈集团正在奋起抗争,但在诉诸民族情绪的背后,却是一种苍凉的呐喊;在人多势众的喧嚣之中,却蕴含着无视法律规则的利益冲动。 相似文献
8.
“我希望娃哈哈在未来五年中达到500亿到1000亿的年营业收入”。近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搜狐“中国制造全国行”巡访活动上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由此,宗庆后提出了娃哈哈的“第三次创业”目标。 相似文献
9.
员工持股也叫职工持股。它的简单含义就是职工持有自己所在企业的股份,使之成为本企业的所有者,真正的主人。这种做法,如果我们把合作制企业的出现和发展算在内,在全世界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合作制企业职工大都持有本企业的股份,入了股才能成为社员。例如现今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制企业联合体,就是由职工集资入股而组成,办得很好,企业实际上成了职工利益共同体,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品牌之争,胜利的天平最终会倾向于哪一方,也许并不重要。在激愤、抗争、无奈与妥协中,中国商人终将认识“合约精神”的意义:合约精神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入场券。娃哈哈也许可以在特定时点上获得胜利,但却要以中国人更大、更长远的损失去弥补! 相似文献
13.
“达娃开战”一周年
2007年4月3日,一篇题为《宗庆后后悔了》的报道拉开了“达娃之争”的序幕,并迅速在媒体的关注中升级。
一年来,宗庆后与范易谋刀来剑往,进行了数个回合的争斗。其间,地方政府以及商务部的表态进一步推升了事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下旬,法国总统萨科奇访华,“达娃事件”一度成为中法两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话题之一,让这一企业之间的商业纠纷上升为政治话题。 相似文献
14.
三一集团1989年创业以来,以"一切源于创新"为企业发展理念,将创新体系完善和研发能力提升作为实现公司使命和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在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胡锦涛主席曾视察三一集团,并殷切寄语"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 相似文献
15.
西部市场需要“激活”。2004年4月22日,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亲自督战下,其功能性饮料“激活”在四川首次上柜。老宗一到,有人下课宗庆后一出现在投资论坛上,就爆出了西部市场高层变动的消息:娃哈哈四川销售经理“下课”,新上任的是川中市场经理叶海,2月份刚从苏南市场调来。对于换人原因,宗庆后直言不讳:“作为西部中心的成都市场,销售没做好成都短时间内时也不可能建厂。”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股指期货的仓促推出,必然导致管理层忽略若干配套细节为了剖析中国股指期货的产生背景和影响,解读近期围绕股指期货发生在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本刊记者对经易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裁曹胜进行了专访。《新财经》:境外机构抢注中国股指期货定价权争夺战中,中国有什么优势?曹胜:定价权取决于现货市场机制,所谓的A股定价权还是要以现价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与投资—哪个更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总需求的两种基本形式,消费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两的重要性又有所区别。第一,从短期考虑,当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促进消费与投资扩张都将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但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因此,长期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率的增加。第二,消费占总需求的大部分,但实证分析表明,消费是稳定的、变动和缓的;投资占需求的小部分,但投资是活跃的、变动剧烈的。因此,对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增长是正相关的.只有高储蓄及高投资才会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高增长。第三,消费与投资并不是矛盾的,消费会刺激生产,生产增加又会扩大厂商的收益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资金积累;而当人们少消费,把更多现期收入储蓄起来并投资时,资本积累引起的未来收入增长又会使人们享有更多的消费。第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离不开消费的中介。总之,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很重要,消费的短期作用及投资的短、长期作用是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赶超,就必须依赖高储蓄和高投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