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7年国家林业局和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开展的"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监测"项目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验证了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模型的合理性;全面停伐政策满意度是影响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重要因素;个体状况、社会状况、家庭关系满意度、邻里关系满意度、个体满意度、社会保障变化和生活水平变化都对国有林区居民的主观福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和就业仍然是影响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关键因素。全面"停伐"政策对国有林区居民的影响主要不是现实的,而是心理上潜在的。因此,建议重点关注转岗分流职工,消除其对就业、保险的担忧;特别要关注在册不在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保障其就业;通过社区平台加强国有林区管理部门与国有林区居民的沟通,以便增强国有林区居民未来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4—2017年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全面停伐政策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对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存在消极影响;家中有人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上班有利于促进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从事农林经营不利于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虽然通过获得农林经营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工资性收入的减少,但是对家庭人均收入无显著消极影响。因此,建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进行专项资金扶持;转岗分流安排富余劳动力;改变国有林区居民保守的就业观念并鼓励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吉林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提出了吉林省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间关联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开发业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该地区潜在的主导产业。针对大兴安岭林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区域布局的具体思路,并就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作为木材的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量采伐,致使国有林区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国有林区“三危”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所致。王永清同志撰写的专著《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研究农林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采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2011-2020年林业产业相关数据,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情况,计算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农林融合林业产业贡献度,运用产业耦合模型测算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农林融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职工技术水平、林业产业结构、农林融合产业规模方面进行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农林融合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农林融合产业规模在推进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农林融合发展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并据此提出促进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农林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提高国有林区农林融合产业占比、提升林区职工技术水平、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国有林区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林区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有林区面临着可采资源继续锐减,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危困等问题,加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幅缩减,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关注。以人口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及其他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现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的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导致国有林区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的恶化,影响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基于人口承载力的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提高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和转移国有林区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从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国有林区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恢复难,经济受到林木产业影响大,体制矛盾突出,生态社会建立困难大等问题,分析得出生态环境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因素,探讨了从区域实际出发"发挥生态优势,经济转型建立新体系,构建生态社会氛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归纳法与演绎法概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转型状况,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政策环境、技术水平是推动林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性因素;外部政策环境与技术水平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呈现正向影响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却呈现负向影响作用;包容性转型路径与差异化转型路径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选择的新型林业产业转型路径。因此,为了实现新型林业产业转型路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应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坚持执行林业政策、提升林业开放性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经济现状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和选择路径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接续产业发展在资源、区位和政策上存在优势,而人才、体制和产业结构阻碍其发展。其转型路径应该分阶段进行,并以林业资源的产业链延续为主。因此,政企分离,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与监督机制是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关于职业技术培训现状的实地调研和现状分析,总体发现:林区当前组织开展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主要存在着林户参加培训比例较低、培训供给主体过于单一和培训内容与职工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等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强化林区转岗职工培训认识,扩大培训供给主体范围,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国有林区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路径演化理论阐释了基于"涌现机制"的路径依赖与基于"建构机制"的路径创造的"演化"特征。以路径演化理论中路径生成、路径依赖、路径正向锁定、路径负向锁定和路径分化阶段的属性,剖析国有林区传统林业产业生成、发展、成熟、衰退和现代林业产业构建等演化过程的基本态势,系统认知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的一般性演化过程,为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研究奠定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对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在观念及理论准备、制度、市场三个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改革的路径是打破现存的国有森工企业形态,再造国有林业微观运行主体。未来国有林业的主体应是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林产品加工生产领域,采运生产应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SSP范式下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伐试点政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状态—结构—绩效"(简称SSP)制度分析框架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伐试点的政策影响展开深入解析,结果表明:全面停伐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森工企业和林区职工具有不利影响,林区基本生产生活受到冲击;全面停伐政策具有增加社会改革成本的负的外部性,以及在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的正的外部性。总体来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实施全面停伐政策试点对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整体政策绩效与制度设计初衷保持一致,且全面停伐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围绕着确保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积极开展后续保障体制建设,特别是在改善民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做好森林经营抚育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15.
国有林区职工福利排斥路径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8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国有林区职工的相关数据,分析国有林区职工福利排斥的产生原因、影响结果并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结果表明:一方面,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方利益的博弈造成结构性排斥;另一方面,职工自身发展能力的欠缺导致功能性排斥。因此,首先应积极寻求弥补和平衡对策,然后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引导职工多元化就业,拓宽林区职工的权益表达渠道,同时还要积极寻求森工企业的发展,以便为减缓国有林区福利排斥问题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兴安岭地区定位为生态功能区,通过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的阐述,以建设生态功能区为目标,提出了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为本,产业复合"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并找出促进其接续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产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提出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并以国有林权试点——伊春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伊春双丰、铁力、桃山、乌马河和翠峦5个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局整体上有效系数较高,铁力、桃山、乌马河3个林业局职工收入指标有效,铁力、翠峦、新青3个林业局多种经营收入有效,铁力、乌马河、汤旺河3个林业局植树造林成活率指标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发现:大兴安岭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城乡保障标准水平差距大、保障标准确定不合理以及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全面禁伐实施后,这种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应提高林区人民的低保保障水平,使之不至于因"禁伐令"的实施而使生活陷入困难。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不断完善动态调节机制,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19.
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伊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春为例,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模式种类多样但重点培养特色产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且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建立多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且品牌建设凸显地域特色、围绕培育特色产业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等特点,同时存在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人才人力支撑等问题,以及体制、资金、原料、技术、观念、政策等制约因素。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采取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深化国有林权配套改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有林区的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是国有林区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手段。但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制约着国有林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突破林区区域限制,促进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阐明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及其对生态产业集群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定位与发展路径。认为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围绕森林功能性产物构建产业集群,且其主打产品必须具备小生态足迹的特征。产业链纵向整合、市场的横向整合、集群与企业品牌建立是推动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