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新疆的煤炭市场形势,结合国家政策,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疆煤炭企业脱困对策,从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本管控、煤炭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人才管理、干部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做法,以实现煤炭企业脱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山西煤炭产业的基本情况出发,基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分析研判山西煤炭产业的开采、开发、固废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新时代山西煤炭产业首先应从煤炭的源头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开采技术,优先释放煤炭科学产能与绿色资源量,建设绿色矿山。其次,应大力推广煤炭的分类、分级、分质利用和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后,应着力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煤炭企业绿色化改造,走现代煤化工之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碳约束条件下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协同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研究了碳约束对煤炭开发方进行绿色开发和煤炭利用方进行清洁利用的协同创新动力和行为选择的影响。考虑了具有不同的创新收益函数、创新成本函数、对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进行协同创新的两类企业,分析了碳约束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约束条件下协同创新预期收益、协同创新风险、创新资源总投入和协同创新初始成本投入是影响煤炭开发方绿色开发和煤炭利用方清洁利用协同创新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和提升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供应商是指为煤炭生产建设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管理是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称。煤炭企业主要从事井下作业,面临煤尘、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渐深入,绿色转型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结合煤炭企业转型实际,构建了DPSIR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共25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陕西某煤矿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但整体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各子系统的贴近度数值来看,驱动力、状态和响应系统均呈现上升态势;压力系统呈现下降;影响系统波动较大。该研究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将为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或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国家建设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全国各煤炭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笔者基于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构建煤炭行业矿山保护与治理问题提出合理展望,以期为国家煤炭行业矿山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煤炭生产方式变革,凝聚共识,总结典型,推广经验,进一步确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促进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9月2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冀中能源集团组织召开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现场会.  相似文献   

8.
9月28日.全国煤炭工业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现场会在冀中能源集团举行。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促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买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新常态为视角,着眼于化解煤炭企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着眼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致力于探索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通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大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断开拓新的用煤市场;通过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提升煤炭产业素质;通过高度重视、关爱矿工、安全发展,同心合力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煤炭绿色开采中煤炭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过程,建立了完全信息下煤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了政府应从加大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提高处罚力度、提倡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政府的监督能力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促使煤炭企业采用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煤炭开采现状分析,系统梳理了煤炭安全绿色开发相关政策内容,从行政管制和经济工具角度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通过构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煤炭开采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于诸多地区,其中煤炭存储量尤为丰富,但只有较好地保护并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往,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很容易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切实认识到建设绿色矿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而在矿产资源开发上应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阐述了绿色矿山评价体系产生的背景,以丰富和完善该体系为出发点,对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行了合理选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灰色变权聚类模型,详细分配了三级指标的变权权重与熵权权重,以内蒙古4个煤矿为算例,对其熵权和变权在各个灰类上的隶属度进行了计算。基于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针对如何建设绿色矿山提出了建议,为健全我国煤矿绿色矿山评价体系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首先全面剖析了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约束倒逼煤炭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煤炭行业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式发生变化。然后,提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必须要走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产业协同主要有煤炭开发与利用协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环境与经济协同3个方向,并以煤炭企业产业协同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最后,以TM集团为例,将煤炭企业产业协同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情况下,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给,要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在梳理我国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煤炭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我国煤炭绿色矿山建设可以分为4个阶段,2007年为提出"绿色矿山"倡议阶段,2008—2010年为研究探讨及政策制定阶段,2011—201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为规范化发展阶段。我国煤炭绿色矿山建设仍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标准体系及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新时代煤炭绿色矿山应注重建设和开发利用全过程,形成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面对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树立绿色矿山建设新理念;推进绿色矿山信息化建设,探索智慧煤矿发展新途径,实现我国煤炭绿色矿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3个维度33个指标的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计算出相关指标权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是核心竞争力,生产条件、盈利能力、机械化水平、煤炭储采比、研发投入、经济周期波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环保指标等是影响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色的秋天.金色的牛城。 9月28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冀中能源集团承办的全国煤炭工业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现场会在邢台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煤炭生产方式变革.凝聚共识.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进一步确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促进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煤炭物流理论体系出发,对当前煤炭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煤炭供应链上下游合作联盟,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加快发展煤炭物流智能化、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等进行分析,明确了绿色现代煤炭物流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制定优化运输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政策措施,以提高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的意识,使我国煤炭物流业走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政府监管的缺位失位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对煤炭安全政府监管进行准确的评价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从监管机构、监管职能、监管体制、监管队伍4个角度,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法和熵权法构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评价模型,以便达到对政府监管进行量化评价,力求实现客观、科学地评价政府监管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煤炭行业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取得的成绩,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诠释了绿色开采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认为应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从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深化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强化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推动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和示范企业与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先进经验着手,努力推动全国煤炭工业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构建煤炭开发环节碳排放测算模型,基于统计数据,测算煤炭生产用能、煤矿瓦斯以及矿后活动的碳排放现状,提出煤炭开发环节提高先进煤矿占比、加强智能化建设,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实施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替代、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矿区碳汇开发、加强产业集群协同等低碳路径,并分析测算了相关路径的碳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