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松规制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趋势,放松规制改革战略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放松规制改革的成败。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应当选择渐进式战略。理想的垄断产业改革路径应是竞争模式和运营模式改革,然后是产权模式和治理模式改革,最后是价格模式和规制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放松规制已成为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趋势.但是放松规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放松规制会对不同利益主体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对国家、规制机构、被规制企业、消费者的影响,四个利益主体的策略性反应与影响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博弈均衡,发现没有外力推动下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不能推动放松规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利益兼容机制才能保证放松规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自然垄断的边界对政府规制政策有重要影响。随着规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之间的替代竞争,自然垄断的边界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自然垄断产业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规制,一是国有化。各个国家的制度(主要是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等)禀赋和规制机构成熟程度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对我国而言,规制机构与相应法律法规都尚不成熟。因此,我国在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应谨慎选择与现有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姜昆  郭兴 《企业家天地》2007,(10):80-81
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规制方法导致政府"规制失灵"。这引发了理论界和产业界对政府规制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思考。激励性规制由此被引入传统自然垄断产业。本文阐释和分析了激励性规制在电信产业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规制效率的提高,旨在为我国的政府规制和电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维持垄断具有其价值,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在自然垄断中引入竞争有充分的必要性,但不一定需要完全并且充分的竞争.政府规制对自然垄断行业是必要的,但因为政府本身及垄断的特性等,存在政府规制的失效,通常通过引入竞争放松政府规制来解决规制失效的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应该是走向有效竞争.文章提出的有效竞争实质是促使竞争、垄断和规制三者之间的有机平衡,以追求垄断企业自身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政府"规制失灵"的现象引发了理论界和产业界对政府规制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思考。激励性规制由此被引入传统自然垄断产业。本文阐释和分析了最高限价的激励性规制在电信产业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运营商效益提升、社会福利增加的双赢局面,旨在为我国的政府规制和电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规制制度变迁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制问题是产业组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正式理论起源于19世纪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铁路运输产业的研究。本对规制制度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提供了对规制制度变迁的较为完整的描述。规制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通过对国外规制理论与实践的介绍,以期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某些传统自然垄断部门的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过程中,独占传输网络的纵向一体化垄断厂商可能对下游市场新进入者实施接入价格挤压。接入价格挤压从属于价格歧视。尽管一定条件下的接入价格挤压具有正向的竞争效应,但垄断厂商将具有同等效率或更高效率的独立厂商驱逐出市场则应该受到规制。接入价格规制包括政府直接规制定价和反垄断法间接规制定价。直接规制定价中整体价格上限较为可取,而反垄断法间接规制需要采用基于福利后果分析的合理推定原则,但从短期来看采用直接规制更有效率。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接入定价规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我国自然垄断性行业在规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应用规制理论方面取得的经验,提出通过激励性规制和竞争机制改革,实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力工业的竞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国外电力工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力工业的产业组织变迁做了动态描述,并针对横纵分拆的改革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电力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电力工业的适度垄断经营体制由其技术特征和经济规律性质决定。对于厂网分开,可以作为改革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加以探讨,但不是惟一可选择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属于自然垄断的输电网络,不但不应拆分,而且还应不断做大,做大电网有利于为电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大的传输载体和稳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来水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考察我国自来水行业产业组织状况,认为自来水行业的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规模经济性已被现行的管制体制人为破坏,从而导致产业规模偏小,进入和退出壁垒过高,技术落后,经营低效和低利润率等弊病。并从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引导投资多元化、业务垂直分离和跨区域竞争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自来水行业生产效率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为最大限度集中社会剩余资金支援工业化建设,建立一个高度垄断的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一个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逐年降低。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不能再遵循原来的路径,政府应积极引导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向"国进民进"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行政垄断下的铁路运输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运输业长期处于政府的行政垄断之下,这对其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了重要影响。文章运用2000年以来铁路运输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发现该行业的微观效率、产业效率和宏观效率都很低。打破铁路运输业的行政垄断,适度引入竞争,进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可能是提高该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电力、自来水、电信、邮政等行业的垄断是由于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管制下形成的;政府参与微观经济的行为不仅具有公共利益性,还具有自身利益性;当政府参与的自身利益性与垄断利润相结合,就会威胁到政府管制的公正性。因此,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就应该从政府参与和政府管制分开、建立针对政府管制的监督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和有效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制机构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揭示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过程对各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效应,得出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作为一种制度供给与管制机构的行政成本、规模相关,管制机构寻租的激励也与之相关的结论,提出加强公众参与、建立独立的管制机构、协调好各方利益、共同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类适度管制:放松管制背景下的我国政府管制结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西方放松管制改革的浪潮,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呼吁放松管制,但目前我国的政府管制面对的主要是行政垄断问题以及管制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我国政府管制改革,不是"放松管制"的问题,而是管制结构重构的问题:一方面要消灭原来计划体制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消除行政垄断,另一方面要转变管制重点实行分类管制,即根据垄断性产业的业务进行划分实施放松管制的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不同时期实施放松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规制机构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规制是否有效”这一问题,深入地分析了政府经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俘虏理论、经济理论、完全可竞争性理论、有效竞争理论、新规制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考察了发达国家经济规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对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经济规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最新进展和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有经济垄断性行业改革有所启动,民营资本开始进入,但“破垄”难度很大,要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垄断性行业的传统格局;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重组正在推进,但推进艰难,应继续推进,寻求国有资本的合理布局。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改革,要点有三:一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二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央和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介于国资委和国有实体企业之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模式正在探索,国有资本“出资人角色”有待理顺;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及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20.
行政垄断的存在不仅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内部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国际统一市场的楚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大国加入了当今世界最广泛的世界贸易组织之中,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行政垄断作为统一市场形成的最大障碍,面对WTO规则的要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