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扩大内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杰 《财经科学》1999,(1):24-25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扩大内需: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扩大内需遇到的问题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于1992达到14.10%的高峰后逐年回落,1997年回落到8.8%,1998年回落到7.8%,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说明内需不足。2投资增...  相似文献   

4.
5.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国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并包含着两个涵义一是扩大本身需求不足的市场,二是扩大有潜力增加需求的市场。在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中,不能是笼统地讲扩大消费,而必须明确地区分人们的生活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应以扩大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为主。同时,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地扩大高等教育需求和有力地扩大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更是不容忽视的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对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辨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铁人 《经济论坛》1999,(6):10-11
刚刚过去的1998年,我们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综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8.
9.
消费需求不足是总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导致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大于城市居民内部、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收入差别过大;根治办法是短期内使有钱人有地方花钱,愿意花钱,敢于花钱,长期看必须解决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以增加大多数人的收入。  相似文献   

10.
麻乐平 《经济学家》2002,(5):127-128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把扩大投资和增加消费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今年再次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纳入年初预算,这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1998年以来开工建设的大部分国债项目,要在今年内基本完工.这些项目,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水电、城市建设、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它们的完工,犹如为经济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当然,必须确保建设国债工程质量,努力提高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消费观念与扩大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观念的更新是影响人们消费需求升级的文化因素的核心.培养创新消费意识,发挥消费观念对居民消费的方法论指导作用,是加快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的积极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扩大内需的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是1998年以来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着重点,但扩大内需也存在着现实的障碍。收入增长缓慢、社会改革力度加大、消费升级换代、边际消费倾向减弱、城乡消费的二元结构、收入差距的拉大和消费信贷的不发达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同时,由于紧张的财政状况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资金筹措亦有困难。因此,把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应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5.
1、居民购买力的总水平。2000年,我国居民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为5.4万亿元,人均购买力4236元;实现购买力为4.3万亿元,人均实现购买力为3403元;未实现的购买力为1.1万亿元,人均未实现购买力为883元。  相似文献   

16.
关于1999年继续扩大内需的观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元 《经济论坛》1999,(12):13-14
生产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我国经济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为此,党和国家从去年年初就采取了增加投资、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