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工资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区位差异等角度,对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展开研究。经典马克思理论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技术上的垄断,理论的前提暗含着科技进步主要作用于劳动客观条件这一事实。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前提假设已发展为技术进步同时对劳动主观条件和劳动客观条件产生影响,继而交错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国际不平等交换应从形式和本质两个层面加以定义和讨论,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制定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不平等交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表现.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看似透明开放的国际交换表象下,中心国家利用国际不平等交换剥削非中心国家的本质并未改变.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以1999 ~2015年全球180个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为样本,证实了两类国家间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较大,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非中心国家“隐形财富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减少国际不平等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中心国家应高度重视本国商品品牌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鼓励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适当缩小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是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实现方式,其实质是国际资本剥削。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的影响,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即便是国际剥削程度加剧也能长期存在和发展,而开放型国家和国际化企业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会产生积极改善国际剥削关系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新的分析工具深入解析和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根据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理性处理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适时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提高外贸互惠的潜在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定位问题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议,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世界体系产生的本质是国际劳动分工与不平等交换,而学术界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3种方法进行了评述。如从世界体系的本质分析出发,就应着重考虑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进行国家定位研究。基于此,该文提出了19个评估国家定位问题的指标,并得出了美国仍是霸权国家,欧盟中英、德、法等国、日本与韩国是中心国家,中国仍处在半边缘状态中,同时中国也在逐渐从半边缘状态向中心国家过渡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外包、创新与工资不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纳入发达国家创新活动的外包模型,来研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以及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包转移活动中不同因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有着较为复杂的影响效应;更为重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程度越大,越能激励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进一步,考虑到作为外包转移接受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的模仿行为特征,在外包模型中引入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模仿系数.模型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之间的模仿程度越大,则会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而且,作为代工方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模仿程度越大,越能激励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越能激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本文的结论对于重新思考与理解外包活动对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和作为接包方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复杂影响效应,无疑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CFPS 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趋势,而消费不平等在平稳中有上升趋势。第二,消费对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均存在部分保险。第三,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之间演变趋势的不同步可以通过这一时期收入冲击的持续程度和消费保险程度来解释。进一步分析表明,转移支付、耐用品交易和家庭资产在应对收入冲击时起着重要的保险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领域迄今为止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自由选择理论中包含着璀璨的伦理学与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在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中同样有着体现。利用比较性分析法以说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中自由、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尽管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为理解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但依然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争议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关系、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以及技术和贸易哪一个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等几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将会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分析各因素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程度增加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剩余价值转移量因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交融而增加或减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以我国贸易不平等为例,探究了三大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交融问题.研究表明:(1)国际投资不平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即三者的确存在交融影响.因此,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也需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增长和不平等——理解当代趋势和政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可以使富人受益,也理应使穷人受益。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富国与穷国的跨国比较还是富国或穷国国内的比较,贫富差距都是惊人的。一些穷人并未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本文时全球性不平等和一些国家的国内不平等状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际社会应对贫困和不平等的策略,并认为创新出更为公正的制度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全球化与劳动力工资不平等增长——基于第二产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劳动力工资普遍上涨现象,通过对第二产业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垄断性行业的现实,认为与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体制性因素是工资不平等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技术内生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用以研究风险偏好对工资不平等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结果表明,受收入来源多元化、资产分布多样化的影响,高技能部门生产者显示出较低的风险规避倾向,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中,由此获得高于低技能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的这种技能偏向,必然扩大两个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当个人劳动能力和偏好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分配的差异如何通过遗产机制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持续性不平等程度。论文分析表明:在偏好、个人劳动能力和个人收入的随机冲击的影响下,如果市场是完善的,整个经济系统存在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稳定不平等状态,而且,这种稳定的不平等状态与初始的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和一次性的产权配置都是无关的。最后,本文分析了资本收入税和劳动收入税对持续不平等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从长期来看,在劳动能力和初始财富存在差异而偏好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征收劳动收入税比征收资本收入税更有利于改善由于能力差异所造成的持续不平等。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不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和地区之间在收入差距以及在权利、社会福利和机会上的差异。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激进主义经济学、保守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经济不平等的含义及其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从R&D资本存量丰富的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及其技术溢出对中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物化型的技术溢出,中间产品进口既通过实现熟练劳动力与国际先进R&D资本互补效应,又通过技能偏向的知识学习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加剧了工资不平等。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工资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效应与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在统一的框架下分解出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分布对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的效应。利用CHNS数据得到的经验证据表明,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引致的价格效应是工资残差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同时发现,1991-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贫穷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而2000-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富有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91-2009年间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工资残差不平等加剧,而城镇化和外资有缩小残差不平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不平等可以反映居民之间真实的福利差异.本文利用1989-2009年CHNS数据,对耐用品存量消费不平等进行了度量和出生组分解,探讨了耐用品存量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并与收入不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消费不平等一直大于收入不平等,但消费不平等不断下降而收入不平等却日益上升;20世纪70年代出生组具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和更低的消费不平等;无论是分时期还是分城乡,收入不平等都是消费不平等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