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指出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长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5,(11):141-14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正确抉择。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1亿人,除务农外,剩余劳动力有近1.2亿人。据有关权威人士预测,到2000年将增加到2亿人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及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动过程,它既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又...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简要分析该现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制约因素及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提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积极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增强乡镇企业活力、尽快建立和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降低情感成本等八项途径及对策建议,希望能对该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有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萍 《乡镇经济》1998,(2):16-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发展、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走向优化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性转移不仅是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分析预测,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将超过10亿,其中,劳动力约为6亿多,相对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农村劳动力将出现大量过剩。据有关部门分析,2000年,我国种植业只需劳动力1.6亿人,林、牧、副、渔业需要0.8亿人,乡镇企业容纳1…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限制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传统途径所面临的新问题做细致分析,同时提出以三化(城镇化、工业化、知识化)互动、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途径,并提出确保三化互动得以实施的若干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何良 《特区经济》1992,(2):33-34
<正>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据深圳市1990年来统计,全市201.94万人口中,暂住人口竟占66.2%,而在133.28万暂住人口中,外来农民工约占120万左右。这是一支十分特殊的特区建设大军,其作用不容低估。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很有必要重视评价、“整编”和管理好这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必然,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工业化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列宁  相似文献   

11.
邓宗兵 《重庆经济》2004,(6):32-35,37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问题,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为“建设长江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提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于实现本世纪经济目标、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关系重大。“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在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与此同时提高整体农村人口素质。下表是关于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结构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输入地经济发展。首先为输入地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输入地一般是经济比较发达,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后备资源,外来劳动力资源不断补充到第二、第三产业,保证了与经济规模扩张、经济总量增加相适应的劳动力总量的供给。其次,加快了城镇建设和农村非农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流动的结果,由于人口的集中程度增大,可以产生所谓的“聚集效应”,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外来人口注入加速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市产业…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分析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虽已迈开了步伐,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闲散劳动力有待转移.据统计分析,湖南现有农村劳动力2659万人(劳均耕地面积1.85亩),除去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转移的1000多万人,滞留在农村的还有近1600万人.按一个劳力经营4.5亩地算,全省4943万亩耕地容纳1100万劳动力,还有500个劳动力剩余,而且到2000年将新增近400万劳动力.也就是说,今后每年至少要转移1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按近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