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建立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它具体包括行为和报告两个层面.一方面,政府应当从人民的公共利益出发,管理好人民托付的公共财产,履行好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向公众及其代表(立法机构)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存在诸多缺失.强化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及其报告的监督机制;在政府绩效评价和审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机制,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未履行公共受托义务的责任.在这其中,国家审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绩效评价还是行政问责,都建立在有效审计的基础之上,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  相似文献   

2.
审计本质的契约观与国家审计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国家审计体制的文献众多,这些文献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模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①不涉及国家审计本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导致许多研究结论经不起推敲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直接借鉴发达国家审计体制改革这一层面上,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代理人,接受全体人民的委托,承担公共管理责任、使用公共资源治理国家。既然是委托代理关系,固有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的矛盾就会存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可靠地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通过获取和评价相关信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问责,以此来降低委托代理的风险,而这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社会资源所有者的有限理性和管理社会资源所需知识的日益复杂性使得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出现了分离,结果在两权的各自拥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委托-代理关系,受托责任关系由此产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受托责任关系是产权确立和本身发生变化的自然结果。而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为深厚的产权经济基础,它是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和扩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回答了"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只有准确认识审计的本质,才能准确把握审计的内在规律,正确指导审计实践。因此,我们结合公共受托责任变化来考察国家审计本质的变迁,认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并指出审计作为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回答了"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只有准确认识审计的本质,才能准确把握审计的内在规律,正确指导审计实践.结合公共受托责任变化来考察国家审计本质的变迁,可以得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结论,也可以发现审计作为"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碳审计本质的理论框架。从内涵上来说,碳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碳排放信息、碳排放行为和碳排放制度三个维度独立鉴证碳排放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碳排放治理制度安排;从外延上来说,碳审计是一个体系,可以从审计内容、审计客体、审计主体、保证程度和业务基础等角度对碳审计做出不同分类。基于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而言,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碳审计与能源审计有交叉,但又相互独立,碳审计与低碳经济审计、低碳审计、碳排放审计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碳交易审计是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碳审计。  相似文献   

8.
权力控制与国家审计参与——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在审计实际中国家审计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地控制,这有待认真探索与研究。本文提出了“权力审计控制”的概念,认为权力审计控制的基础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并从“以权力控制权力”、“以权利控制权力”和“以道德控制权力”等方面,讨论了国家审计参与权力控制体系、建立权力审计控制机制的设想,以从理论上支撑权力审计控制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提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本质的理论框架。从内涵上来说,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是基于系统方法从财务信息及相关制度等维度对部门预算单位的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独立鉴证,是推动责任评价和责任追究的治理制度安排。从外延上来说,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是一个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类,从审计业务类型来说,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从保证程度来说,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可以分为合理保证审计业务和有限保证审计业务;从业务基础来说,审计业务可以区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从审计主体来说,各类审计主体都可能参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部门决算审计既有关联,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对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各级政府机关和公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提出报告的一项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治理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理应充分发挥审计功能,服务国家治理。从国家治理角度研究创新国家审计理论,可以为国家审计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从历史分析、理论分析、法理分析以及实践分析四个方面对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剖析,通过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及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影响这两条路径,探讨创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审计职责的合理确定是审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为国家审计职责确定提供了原则性的框架和先决性的约束条件。基于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把国家审计置于与之相联系的几种关系中进行审视,通过对五对基本关系的分析探讨国家审计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形成了国家审计职责的基本框架,即重构国家审计与政府的责任关系;重释各级国家审计之间的责任关系;重建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的责任关系;重塑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责任关系;重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提出国家审计是为了落实公共责任,检查、评价与报告公共资源(包括国家财政)的获取、占有、配置和使用过程的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行为和事项是否符合特定标准、规范,是信息质量的独立保障机制。文章通过国家赋予国家审计的权力结构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监督论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国家审计在信息质量保障方面具有的权力与优势,提出了以信息质量保障为着眼点,国家审计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的实现方式。结合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安排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强化和完善国家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基本现实,综合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构建委托代理模型,首先深入剖析薪酬待遇、离职后预期收益、审计监督和惩罚力度影响我国政府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行为的机理,然后利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政府审计监督最优力度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府公职人员权力寻租收入和离职后再就业的预期收益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最优力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现代企业契约结构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的代理契约关系,并指出内部审计水平的优化最终取决于所有者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17.
委托代理关系与内部审计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企业三大理论之一——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述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考察内部审计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从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入手,通过对国际内部审计师  相似文献   

18.
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研究的指导性和原则性方面对国家审计理论体系进行探讨后发现,国家审计理论既要体现出一般审计理论的普遍性要求,又要具有国家审计理论的特殊性;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应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国家审计理论基础应以政治学为主体;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求同存异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应注重体系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政府式"委托代理理论对国家审计体制进行研究,指出国家审计体制的评价应以其是否适合所在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为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对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改革国家审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了现代国家审计本质的变迁过程后,认为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升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免疫系统论下,对审计本质、范围、目标、职能和作用等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在审计内容、审计视角及审计作用的发挥方面给审计工作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