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夏颖奇 《中关村》2004,(6):25-26
近日,由于留美博士胡晖在中关村以15万美元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 两年增值120倍,一时被称为“胡晖现象”。这其中所引发的种种思考,说明中关村高科技研发由于海归企业的加盟进入了一个标志性的新阶段。“胡晖现象”很简单,就是一家高科技企业被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一举收购。这种现象在硅谷每天都在运作和发生。一个小公司通过自己的高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或者上市或者被大公司收购,进而实现投资高度增值,这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胡晖的公司在中关村首开先例,其意义不仅在于胡晖们的成功,也在于中关村众多的创业者和两千多海归企业,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在中关村的土地上走出来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国人全面走向世界已不是缥缈的梦想和空洞的口号,早已变成活生生、绿油油的现实。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走向世界?怎样能够保持目标更清晰些?步子更扎实些?道路更宽阔些?细琢磨一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封面人物”选定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的一位留美博士胡晖,是因为这位年轻的创业者以15万美元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1800 万美元收购,两年增值120倍,一时被称为“胡晖现象”。“胡晖现象”何以会引起中关村和首都知识界的关注?“胡晖现象”为何出现在中关村?“胡晖现象”说明了什么?“胡晖现象”有无示范意义?且听萧灼基、罗玉中、夏颖奇等各界专家和本刊记者的论述报道。  相似文献   

3.
胡晖 《中关村》2004,(9):32-33
胡晖博士于2000年6月在美国创办海纳维盛公司(HInnovation),开发国际领先的医学诊断信息处理及协作系统的技术、知识产权及产品。先后在国外融资近100万美元。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崔彤哲,孙毅也均为中国留学生,均为各自领域专家。考虑到在中国创业的成本优势、中国市场的远景及归属感,2002年6月出资15万美元在中关村设立分公司。2003年其产品进入临床使用,美国专利也被批准。4年来,海纳维盛的国际市场开拓受到业内各国际公司的关注,与GE、IBM大企业有合作协议,多家公司也来洽谈合作或并购,其中包括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italImages。2004年2月18日,以1800万美元的理想价格达成协议,由VitalImages公司并购海纳维盛(包括在美国的公司,其产品、美国专利及在中关村的分公司),创造了海纳维盛作为一个技术创新公司被“高价”并购的“胡晖现象”。“胡晖现象”的启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界都作了一些研讨。在这里胡晖也愿根据他们几年奋斗的经历、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罗玉中 《中关村》2004,(6):23-24
胡晖把他亲手创办的海纳维盛以1800 万美元卖给美国在纳斯达克斯上市的Vital image公司。尽管有人为海纳维盛的技术被外国公司买走今后又要从人家那里高价买进而感到惋惜,也有人认为这样一个一本万利的机会被美国公司取得而觉得遗憾,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海纳维盛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确是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创造了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将其资本从15万美元增值到1800万美元、整整翻了120倍的奇迹!以国际化的眼光来看,海纳维盛无疑是成功的, 它的成功创业及成功被并购反映了中关村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是被海外企业并购的事实也折射出中关村企业在寻求发展模式的突破时,所遇到的法律和制度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汪名 《中关村》2005,(1):26-26
2002年6月,留美博士胡晖、崔彤哲、孙毅3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回国创业,在中关村留学人员服务总部的帮助下,进驻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孵化园创建了海纳维盛公司,注册资金15万美元,主要从事医学图像远程传输诊断及会诊软件系统开发。最早他们想在国内市场进行推广,曾多次与国内风险投资公司商讨投资事宜,但国内投资机构都以市场前景不明朗或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拒绝投资。今年2月,该公司被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威泰尔公司出资1800万美元并购,使这家留学生企业两年内增值120倍,创下了国内企业内罕见的高增长纪录。“胡晖现象”首先冲击着国内投资商的神…  相似文献   

6.
李政  赵塑 《中关村》2004,(6):15-21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当一个人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坐标点时, 当他代表历史进行发言时,哪怕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意中进行的,那么这个人也会成为历史人物。透过胡晖,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当胡晖将Hinnovation即海纳维盛以1800万美元的成交额卖给美国的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时,他按照“硅谷模式”完成了自己的创业理想。但对于作为海纳维盛重要经营舞台的中关村,却具有震撼作用与开创意义,其引发的思考是多重的。联系到中关村与其区域内的企业正在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退出机制等发展模式上的突破,胡晖的行为便具有了历史性的意义与效果。在各界的关注与探讨中,胡晖现象所引发的深层思考使中关村可能会迎来资本与人才国际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江川 《中关村》2012,(4):54-55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09家。近几年,中关村新增的上市公司中,75%以上均获得过创业投资的支持。2010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40家,其中34家曾获创业投资支持;2011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26家,其中16家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创业投资在支持示范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和做强做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独 《中关村》2004,(6):26-27
“胡晖现象”是关系到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热门话题。正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胡晖现象’的意义不仅在于海纳维生公司的创业成功,更在于引发出的对成功的思考。”我拜读了关于“胡晖现象”的几篇报道,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代“和氏献璧”与“伯乐相马”的故事。卞和因献玉璞被厉王和武王先后砍去左右脚,直至文王即位,“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璧’”。“和氏璧”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美玉出乎丑璞”。伯乐善于相马,自然有其独到的“慧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司马迁说“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后人有言“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伯乐的“相马经”,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骐骥虽疾,不遇伯乐, 难致千里”。窃以为这两则蕴涵哲理的故事,有助于我们对“胡晖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公司组成:中关村建设(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中关村科技占52%的股份;中关村通信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投资1.6亿元,占80%的股份:北京中关村青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四环制药科技股份公司;中关村证券。业务组成:房地产开发、建安业务、建材设备经营、IDC 业务、宽带业务和移动网络增值业务。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12,(7):68-68
6月13日,“中关村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成立大会暨中关村创业投资与天使投资论坛”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  相似文献   

11.
陈莎 《中关村》2008,(8):52-53
“中关村赢街”:“街”意味着聚集和影响力,“赢街”聚集了最有发展潜力和资本意识的企业,“中关村赢街”是一种创新的投融资和商务促进形式,把产品市场中的“广交会”形式引入资本领域。独特的“中关村赢街”紧紧围绕中关村,聚集资本界多种资源、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帮助企业结交商业和资本伙伴,科学融资、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2.
廖国华  李稻葵  江川 《中关村》2012,(11):56-61
2012年9月13日下午。在国家会议中心,中关村发展集团承办、深圳证券交易所协办的“推进金融创新缔造科技未来”2012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之科技金融专场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以色列风险投资协会创始人埃利泽·马诺,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中关村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于军,台湾创新工业技术移转公司资深副总经理张清俊,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围绕“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发表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马文良 《中关村》2007,(3):64-66
2007年的春天充满了喜悦,在节气“立春”前一天,2月3日,“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在京宣布成立。“产业联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立足中关村、辐射全球市场、集技术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与培训、投融资体系建设和产品推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全面提升中关村农业生物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局长朱桢、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5,(9):149-149
中关材很“新”以前也接触过《中关村》这本杂志,但也仅仅是随便浏览,没有仔细的翻阅。当时的第—感觉就是这本杂志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中关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代表着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最前沿,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焦点,会引起每一位关注现代社会读者的注意。最近比较仔细地研究了《中关村》,以04 年的一期为例,它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新”。时政版块的“封面故事”对“胡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期《中关村》杂志,主打内容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二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评选活动”,以及39位候选人群英谱。尽管他们只能有20人当选,但作为中关村上万家高科技企业、40万创业者的代表,他们无疑是中关村乃至中国的知识英雄!因为他们代表了拼搏,代表了效率,代表了创新,不然中关村何以在短短20年就能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发展为“世界八大文化圣地”之一,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扶摇直上!?两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举办了第一届“双优”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柳传志、段永基、陆致成、张兆东、王文京、杨元庆、刘迎建等20位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的名字,已被永远铭刻在中关村科技园内一面黑色大理石砌成的文化碑墙上!  相似文献   

16.
吴炜 《中关村》2014,(1):23-25
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沃土,中关村昌平园科技孵化体系从2001年建设起步,发展至今初具规模:拥有各类孵化机构30家,孵化总面积139.1万平方米,管理人员241人,在园企业1507家,累计孵化企业2443家。随着孵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昌平园孵化培育出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如北控高科孵化培育的新时代健康公司以及乐普医疗公司,成为昌平区2个纳税大户。另外,园区20家上市企业中,乐普医疗、博新精仪、高德软件、汉铭信通等7家由孵化机构成功培育上市。昌平园通过孵化机构吸引与培育高端人才,其中共有8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29人选北京“海聚工程”和30人选中关村“高聚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04,(6):123-123
中关村是全中国高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但缺少关注健康的医疗环境,2004年2月“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与“佰众健康体检中心”全面启动“HC健康计划”,并成立“中关村健康促进委员会”,开展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希望能推动整个中关村的健康文化。为了解中关村人的健康意识,“HC健康计划”首先开展园区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经理健商指数网上调查。  相似文献   

18.
杨祖茹 《中关村》2008,(5):24-29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每个企业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注进新鲜的血液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中关村的20年也就是创新的20年,在这个大舞台上,很多企业因为走在前列而发展为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企业,有的因为停滞不前倒闭。在这个风云变化的竞争中,如何吸取别人的创新经验为我所用,事关重大。这些年,创新体系建设在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海淀园创新历程”研讨会着重从“创新历程”开始,力图系统地总结这20年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同时科学地谋划未来,使中关村海淀园进一步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沙磊 《中关村》2010,(5):46-47
“希望中关村发展集团肩负起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重大项目落地和产业布局、搭建投融资平台、代表政府进行重大项目股权投资等三大核心业务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张琦 《中关村》2004,(10):40-41
目前,中关村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这种瓶颈表现为企业众多,但资源与市场空间相对有限,致使许多企业发展不大,成为“小老头”。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表现为资金。因为中关村的企业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成立的。而中国金融贷款所考核的主要是不动产等有形的可评估的资产,这种背景下,风险投资机构也用传统的目光衡量各个项目。这就造成如下结果——即便在改革的前沿中关村,硅谷式的投融资环境还是一种奢望。没有资金,企业无法搞研发,无法开拓市场。于是,所谓的“小老头”企业出现了,也就是未老先衰。中小企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