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淑芬 《北方经济》2009,(23):30-33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其原料主要有林业加工采伐剩余物及灌木、农作物秸秆、能源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等五大类.特点足资源储量丰富、可再生性、环保性.利用形式有生物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积极组织实施新能源发展规划,生物质能发展较快,有些领域科研技术居全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大农业型、生态恢复型和废弃物再利用型三种。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重点在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循环再利用,所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以废弃物再利用型模式为主,其中又以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村秸秆的产量不断增加,污染日益严重,利用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对于有效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许多地区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供工业利用,我国利用秸秆资源进行生物能源的研究虽然已呈现出新的趋势,但是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仍不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对于农村来说,如果秸秆能有效综合利用并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那么农村整体农业的发展与成长潜力将是巨大的。本文从技术上探讨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径,提出了生态经济视角下协同发展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等,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植物,进行生物质基产品生产,生物燃料以及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1]  相似文献   

5.
蒋高明 《发展》2006,(6):29-29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6.
姜宁 《黑河学刊》2010,(5):27-28
我国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开发可再生能源、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纳入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烟台市农村沼气的发展形势和现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发展户用沼气和中小型工程沼气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7.
生物煤——煤炭·生物量复合固体燃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煤是煤炭·生物量复合固体燃料 ,是替代煤油、原煤的一种家用燃料。现在的生物团矿也称绿色煤球 ,是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的燃料。由于它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节能与充分利用低品位的煤炭资源 ,而受到极大关注。泰国、印尼等国家利用本国的低品位煤炭和农林产业废弃物制成了替代森林能源、煤油的生物煤 ;我国、土耳其等国在煤炭利用上 ,正大力推行大气污染防止法与节能、省资源的政策 ,生物煤的开发利用业也已有试验装置运行。1 生物煤的成型特性生物煤是颗粒团矿 ,以煤粉 (70 %~ 85 % )与农业废弃物、木材废弃物等植物纤维质的生…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将推广应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减少使用煤和柴油,防止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生物燃料主要是指农业或林业生物质的固体成型颗粒,属可再生能源。如秸秆、薪柴、人畜粪便、城镇生活垃圾、有机废弃物等,经过加工后都可成为生物燃料。它具有低硫、永续、清洁、高效的特点。可用来替代中小型燃煤(油)锅炉的用煤(油)。  相似文献   

9.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广大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自2006年3月1日<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施行以来,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优化了农村环境".但是,也存在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认识不到位、资金不配套、管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能源领域,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其特点为: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修改后的节能法明确,我国鼓励在农村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修改后的节能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等,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为6~8亿吨,拥有量居世界首位,约占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的一半。而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秸秆产量不断增加、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应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造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的高效循环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它将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文章就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作物秸秆利用财务研究进行了探讨,进行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估,同时为政府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能源供应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快速城镇化将加剧能源供应的紧张。为此,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能源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农村能源清洁化、高增长的需要。本文从城镇化带来的能源挑战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探索湖北农村生态能源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武汉市区大路村为例,提出应对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六位一体"的生态能源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和农村生态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内外对农业废弃物——秸秆制作饲料的最新研究及进展情况和秸秆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了利用秸秆制作生物饲料,并饲养奶牛的实践研究。对秸秆生产生物饲料综合利用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洁能源的推广及家畜养殖量的减少,秸秆在农村多被弃置,很多时候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资源还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研究利用秸秆生产草酸,旨在为秸秆综合利用寻找出路,走循环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6.
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能源发展的需要,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从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起步,已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建立了一支从事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可再生能源已任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农村能源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与节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中长期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进一步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了社会各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7.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也是仅仅次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绿色环保能源。世界范围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前,我国秸秆资源利用仍存在结构不合理、法规体系不健全、经济政策不健全、储运体系不完整、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农民禁烧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笔者在行业内的一些经验,以循环经济为目标,探索秸秆的综合利用路线,希望能为国内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未来将投资1.5亿元,用于建设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开展建设。 山西省农业厅相关人士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除发展户用沼气外,还包括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房、太阳能浴室、省柴节煤炉(灶、炕)、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这种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不久前国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产业正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1):1-16
丹麦政府为解决本国能源问题,制定了长远、全面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法规约束和市场调控手段,有效调整了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降低了单位能耗,走出了一条能源“高效、清洁和可持续”之路。我国可以借鉴丹麦利用国际市场最大化获取资源效益的做法,加强政府对能源的管理,从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不断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