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而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现实背景和时代特征,其市民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有效途径.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行制度探索和政策创新,以期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瓶颈: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主要应是“人的城镇化”,重点在农民工市民化比例提高上.但目前安徽省绝大多数农民工仍“亦工亦农”、城乡“两栖”,已呈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第三元结构”,这是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自身因素、制度、体制及政策因素进行分析,追根求源,探寻安徽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详述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加快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义所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农民工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对于江苏各级政府而言,未来农民工转变为市民过程中新增公共服务成本规模考验着政府财政能力,是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对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的研究有所缺失。该文讨论了2013-2020年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认为未来江苏每年农民工人均市民化公共成本为48910元,政府累计需投入1462亿元,为政府把握公共服务投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中,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其分担机制的研究对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作用。对农民工市民化概念、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3年的10%,但产业内部结构得以改善,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工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近期任务是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9)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如何计算,由谁来承担,值得思考。根据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特征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研究的样本地区,重点研究了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粗略测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为有效推进江西本地农民工市民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对上海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结果和调研的反馈信息,以维护农民工权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特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制定应将农民工有序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8.
以湛江市农民工为调研对象,通过"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意愿及障碍情况"问卷数据,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障碍。结果显示: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比较高;农民工市民化非正式制度方面的障碍包括城市归属感、故土情怀和进城成本。进一步,基于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系列重大项目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探讨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文认为,农业积累缓慢、学习机制不完善、制度惯性和社会歧视等因素约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在政策导向、城镇承载力和财政能力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城市政府应该建立科技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城市企业应畅通农民工职业生涯通道,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村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之路。城镇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因此,从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调查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不应忽视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优势与作用.文章认为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 提供人文关怀和教育培训、 部分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等机制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补充措施,丰富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城镇化不仅长期滞后,而且质量和效率严重偏低,当前亟须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摒弃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模式,走一条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见房见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消费问题(农民工难以市民化使得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难以释放)和投入问题,而不是以房地产为中心、加快投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也是收入来源不稳定、长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农民工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本文对当前学术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新阶段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当前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制度、经济成本、自身素质、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障碍,我国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职业与社会身份的不一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就业与生存状况恶劣、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注重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化与均等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决定了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廊坊市近年来城镇化进城不断加快,在河北省处于前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廊坊新型城镇化也步入新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对于廊坊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廊坊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廊坊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点任务。本文明确地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归结为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制度,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入户调查数据对这一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进而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城乡二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并对改革效果不显著现象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协调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中制度冲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民市民化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和状态,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促进消费、推动城镇化、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城乡一体化。然而,城市房价贵,农民工买不起,不能安居乐业,社会保障低,子女入学难,户籍制度障碍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要使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抓好: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住房,保证子女就地入学,改革户籍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本质要求。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石家庄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而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保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及积极发挥城市社区和志愿者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让进入城镇的新生代农民稳定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加快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并伴随着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推进返乡创业农民工"市民化",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必须大力提高返乡农民工劳动技能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