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严厉的政策会否虎头蛇尾,已成为影响这场楼市调控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有鉴于此前数次调控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房价反弹局面,有关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从中央的"新国十条"到各地纷纷出台的配套细则看,以坚决遏制房价快速上涨为核心的新一轮调控措施可谓力度空前。一系列调控政策虽然对市场要害进行了有效打击,但市场的深入调  相似文献   

2.
一、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简称新"国五条")。这是继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之后的又一次调控。调控实施至今,细则执行最为严厉的北京市,二手房市场交易陷入低谷,但细则执行比较松的其他城市,二手房交易在短期观望之后迅速恢复,二手房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各地的一手房市  相似文献   

3.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13,(11):10-13
《新国五条》发布整一月,各地执行细则相继如期出台,可房价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如火上浇油,加速上行。老百姓不解,不调控还好,怎么越调控房价越涨  相似文献   

4.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预测,房价会在2013年3月之前暴涨,这个预测不幸变成现实.针对房价上涨的新趋势,2013年2月20日,上届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其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有关调控措施,即"新国五条".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调控细则的通知. 政府调控房价已有多年,例如2010年的"国十一条"、"国十条",2011年的"新国八条"等等,但从结果看,房价总是不如人意,越调越涨. 为什么房价在政府多次严厉的调控下还是只升不降呢?什么样的房价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房价呢?"新国五条"能让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吗?  相似文献   

5.
城市2010     
为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精神,许多城市相应下发了细则,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每个城市的地产市场发展各不相同。要保证这些城市房地产健康发展,就需要一只强有力的调控"大手"加以引导——2010年的楼市,正是这只"政策之手"在扮演着绝对主角。不论是4月出台的"新国十条"还是9月底出台的"新五条",都是为了严格贯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6.
引言自2010年实行"限购"政策以来,国务院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然而,房价依然高企,政策尤如扬汤止沸。今年2月20日,新"国五条"出台,3月1日,决定对二手房转让交易按差额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一度引发市场热潮。  相似文献   

7.
市场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房地产市场由于其特殊性,政策影响的力量应该会更大一些。特别是2006更是房地产市场宏观政策出台最多的一年,有国六条、国六条细则,有征收二手房交易所得税的、限制外资进入的、有土地宏观调控与管理、银行信贷政策等。可以说,对于房地产市场各个方面都有新规定出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房价过高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是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从地方政府行为动机角度出发,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认为调控政策的有效执行受到外部损失、房地产行业税收贡献率、相应调控政策执行成本及对房地产开发商超额利润的惩戒力度等四个因素制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应以经济为主要指标,以房价调控绩效为辅助指标,调动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与执行不统一的问题,达到对房地产市场有效调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琦 《中国企业家》2010,(10):58-58
房价高企民怨沸腾,总能催生出一茬房地产调控政策,像非时令水果,看上去鲜艳妖冶又高贵威严。每次地产政策一出台,媒体就特忙,找所有沾边儿不沾边儿的专家对政策分析解读,扯破天不过是——这个神圣的政策疼谁,灭谁;房价会涨会跌;当然还缺不了几招治理房市必杀技。  相似文献   

10.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一再说房地产政策将会维持稳定,主要方向还是"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却不能阻挡人们对新政策的猜想,也阻止不了专家们"献策"。在众多猜测中,"限制二手房买卖"的说法比较有争议性。"限制投机投资性的购房需求"是当下房地产调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2012,(1):49-51
2010年以来,为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其中限购是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调控,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文件,出台了加强版的"限购令",随之,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出台了限购细则,以期通过  相似文献   

12.
成交量出现萎缩房价呈盘稳态势2006年6月,上海二手房指数为1627点,比上月上升2点,环比上升0.1%。2005年6月,受当时宏观调控影响,二手房市场成交量下降的同时,成交价格也有所回落。时隔一年,同样是受宏观调控影响,本月的市场表现则有所不同:尽管二手房成交量萎缩,但成交价格保持基本平稳。二手房量降价稳免税房成为主力二手房指数办公室抽样统计显示,“国六条”及15条细则对6月房产市场产生的影响继续扩大,在上海政府对细则的解释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部分买家开始持观望态度,市场需求明显减少。据中介反映,本月看房量平均下降了六成左右,二手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上海房价开始企稳并略有下降。在目前的政策作用下,房价到底还能降到什么程度,或者今后还会上涨到什么程度,这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最吸引人们眼球和耳膜的话题,于是也就成为经济学者、媒体、业内人士和其他人群最乐于议论的问题。去年“5·11”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有学者预测“上海房价将下降50%,北京房价将下降30%”,甚至有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口号:“我们将见证房价的历史性下跌”。但以后市场的实践证明,房价并没有出现“历史性下跌”,而恰恰相反,全国不少城市包括北京的房价仍在上涨,以致才有…  相似文献   

14.
马跃成 《楼市》2013,(Z1):5
潘石屹微博爆料称,在香港参加一个会议,门口的一群记者问,明年的房价还涨吗?潘说,他没有回答,其实他也不知道。这句话,看起来潘石屹是说了实话的,他真的不知道房价到底会怎么走。不但他不知道,我们看了最近各类论坛上的言论,大家的回答都差不多,基本上是说,房价没有新政出台,会继续上涨,但大涨是不可能的。如果房价继续上涨,中央出台更严厉政策的可能性很大。楼市突然出现一片上涨声,也不是空穴来风。2012年3月,"两会"上,温家宝坦言"目前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并提出调控要将房  相似文献   

15.
徽湖 《楼市》2013,(Z3):28
二手房开征20%所得税,相信二手房的交易量在短期内会受到重挫。二手房萎缩了,一手房交易势必提高,那么就等于给开发商解套了。二手房挂了,一手房火了,结果就很清晰了,开发商盈利了,银行笑开怀了。昨日新"国五条"实施细则正式出台,虽然戴着近视眼镜、老花镜、望远镜和放大镜,也没有看出什么新意来,调控依然走的是老路,房价将越调越高。此次调控可以肯定的是,将毫无疑问推高首都房价和房租、调控继续坚持伤害购房者不动摇、坚持政府  相似文献   

16.
年底前交易量将保持较高水平,但价格会稳中有降,二手房市场正逐步趋于健康伴随楼市成交量稳步回升,"假回暖"、"第二轮调控"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但从市场监测来看,前一段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的回暖是健康的,而二手房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季节性回暖判断楼市是否健康回暖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交易量回升的同时,房价是否出现大规模的报复性上涨,并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新国五条"细则)一出台,特别是二手房交易缴纳20%个税的规定,让市场哗然一片,买房的、卖房的乱了阵脚。一瞬间,上海各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排起了长队,有人彻夜等候,不少人无奈地表示":我是住房的刚刚需求,一下子要交这么多税费,怎么吃得消!"政策激起千层浪,为多年来少见。税收调节住房需求的首要职能,应该是将闲置的住房动员到市场去,而不是对二手房交易提高门槛,设置障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中旬以来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后,房市已出现些许降温迹象。但这些政策能否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仍是业界人士及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前这一套调控"组合拳"打出后,能不能抑制房价还很难说。回顾2004~2007年的房市调控之路我们就会发现,抑制房价并非易事。从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本轮调控的紧缩力度实际上远逊于前几年。我们不妨逐个分析一下本轮调控政策出台的节奏及内容。去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房地产业政策出现了由"宽松"转为"调控"的新阶段,在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出台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跌价涨"的局面,本文分析了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等三大需求及影响因素后,指出刚性需求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刚性需求释放是房价见底的信号,改善性需求释放是房价上涨的信号,投资需求的释放将加快房价上涨。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二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差别化执行,降低交易税费和贷款利率支持刚需;三是增加有效供给,避免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供需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