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会中道德缺失和法律观念淡漠的现状,指出了教育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的生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法律信仰首先应从其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入手,即理想中的信仰状态和现实中的信仰状态,得出社会公众对法律信仰崇尚程度的高低与其所付出的法律成本息息相关,进而对如何培养普通民众的法律信仰做出对策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较快,社会利益结构调整频繁,社会矛盾容易激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正是要解决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作为社会和谐道德与信仰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要有道德与信仰的支撑,而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必须深入分析当前诚信缺失与社会道德与信仰危机的关系,从道德与信仰的角度来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退化成了僵死的教条,这是伯尔曼所处时代西方社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的重要问题,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提醒我们,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偏误、培育法治精神和树立法律权威、转化和融合传统法律文化和道德信仰,而不是...  相似文献   

6.
论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就是人的法律精神现代化,树立法律信仰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人都信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培育过程,不仅需要主体条件,还需要客体条件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核心,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全社会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要求做到执政党依法执政,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控制行政权力,实现依法行政;改革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培育和建立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当代大学的道德信仰状况作详实的调查,经过定量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经过调查,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为此,文章对这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提出了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是西方法哲学的一对永恒的矛盾.通过探讨两者的概念、联系、区分、相互影响等内容,我们能够在新时期内以崭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对致力于"法治"与"德治"建设的中国来说,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特别是道德信仰的危机。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教育的薄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共同导致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文章认为应当从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共同努力,去化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是以理性化为特征的信用经济或法治经济,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交换关系。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尚不健全,离开道德主体人格的塑造,离开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关系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切实发挥道德的调节功能,不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求的道德规范,还要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伦理道德这种"支持性资源"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相信和尊敬,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转型时期,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必须通过实现司法公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立法质量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大学建设的核心,而高校师德建设是造就高素质大学教师队伍的关键,直接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全面理解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内涵,塑造大学精神和加强师德建设,并在大学精神与师德互动效应中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抓好道德建设,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成果,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