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时期官办、官督商办煤矿的政府约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3):135-141,164
对于民间矿业投资而言,招商承办制度本身的缺陷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清政府的不完全财政制度。对于官方矿业投资而言,原因有二:一为清政府的政府储蓄严重不足,一为清政府对于社会资金高效运作所需要的企业制度供给严重滞后。因此,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不完全财政制度约束、政府资金供给约束,以及政府企业制度供给约束是近代时期官办和官督商办煤矿失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形成了有效的运转机制。其成功之处,在于不完全民办、也不完全官办,很有些“官督商办”的味道。 清末洋务运动,清政府对部分实业实行了“官督商办”。根据李鸿章的解释。官督商办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具体说来就是政府掌握方向,进行监督,而由商人办。国家资本以商股商办的形式出现,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以官督商办承顶官办企业,减少招商承办的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的确立与国有产权的运营张长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因而它要解决整个体制转轨过程的一系列难点和矛盾,如产权独立的法人财产制度的确立问题,出资者责任制度的建...  相似文献   

4.
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当前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对改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管理,即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处置和登记。其目的是要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显化土地资产,使土地资源在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能够符合现行土地法律、法规,符合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本文试就企业改制过程中土地使用权管理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土地使用权管理的必要性1、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目前,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在企业运营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企业改制与相关的会计、财务等问题息息相关,这些问题是否得到高效解决,关系到企业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企业改革过程中与产权界定及管理、企业资产评估相关的财会问题。文章分析了企业改制过程中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期为及时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洋务时期,新式企业从“自强、军工琶“求富”的民用企业的转变中,于19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强”、“富”并重,“寓强于富”的方针;新式企业中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也出现了一些“商办、。商办即一些民间商人、买办、华侨等创办企业,为民营的产生准备了组织制度条件,再经过机器生产技术武装,具备了物质条件,1873年南洋侨商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民营企业之起点,然而,由于在手工工场和近代工厂标准上,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设备,还是采用改良机械和使用车床作为标准为分歧,有些,如汪敬虞、徐新吾等先生经考证发现继昌隆的“机器大偈”只不过是用“蒸汽加热沸水为丝车提供釜水(代替釜位下的炭火加热)而已。”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的概念由历史演变而来,官办企业脱胎于古代的官府手工业,由洋务运动始办近代官办机器工业,官办企业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类。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国营或公营企业一说,主要指由政府控股或政府参股并实际派员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国家资本企业主要是由国家全资兴办。当前国有企业,"国有"即国家拥有,这种"拥有"应体现在资产和收益归属层面,也应体现在资本管控层面。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和清末相当活跃的重臣,他对开利源极为热心,创办和倡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使武汉三镇成为华中大型工业基地,在城市规模上远远大于南京。但他在19世纪末所办的民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当差,随着他的经济思想因形势所迫而由官办逐渐向商办转变,到中国民族资本第二次投资设厂高潮期间(1904一1908年),武汉原办和新创民用企业大多能有盈余,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将就张之洞经济思想的这种转变进行探讨。一、力持官办的洋务思想张之洞年轻时接受了经世思想,虚龄27岁考中1863年的会试恩科后,“殿试对策,直陈时政得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完善,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土地使用权逐渐从无偿、无限期向有偿、有限期转变;土地使用成本在企业建设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企改制过程中,为确保资产价值不流失,土地资产的评估与处置已成为企业改制时一道必经的程序.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国企改制过程中土地资产授权经营方式处置与评估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传统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明确产权关系,即产权主体到位和产权边界确定问题。因此,界定产权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产权界定直接关系到各个社会集团、成员的切身物质利益,因而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处理不当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纠纷。同时产权界定是否科学合理还直接影响到企业改制的成败和企业今后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郑坤雄 《特区经济》2014,(1):213-214
本文用2007年中国企业数据为样本,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以及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①全要素生产率和出口对企业的创新倾向具有显著的正效应。②企业创新倾向呈现地理位置和所有制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2.
韦坚 《特区经济》2007,(8):237-239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税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本文从统一税法、统一税率、统一税收优惠和统一税前扣除四个方面,探讨了新税法对我国内外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徐波  杨弦 《特区经济》2006,(9):198-200
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偏好并购海外破产企业的原因,研究了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破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破产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思文 《特区经济》2005,(10):134-1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波浪型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研究,探索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影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探讨民营企业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是中国私营企业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莉 《特区经济》2005,(5):70-71
一、家族企业是世界范围内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最具普遍性意义的企业类型资料表明,全球有65%~80%的私人企业为家族企业,在《财富》杂志(Fortune)“500家”企业中有175家为家族所控制、占35%。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大部分企业均由家族控制。成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与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银企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服务关系,逐步向市场化法人实体之间商业服务关系过渡,但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相比,银企关系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银企市场关系的信用基础脆弱,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依然面临经营困难、社会负担重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因此,应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以强化银行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41家创业板信息技术类企业2012-2014年财务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其融资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信息技术类企业整体融资效率偏低,而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就提高创业板信息技术类企业融资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校企协同推进广东企业科普活动可以采取企业需求导向策略,即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内部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外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协同推进,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蒙慧 《特区经济》2006,(4):90-91
家族企业是现阶段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类型。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家族制管理模式有较强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家族企业应借鉴西方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企业进入成熟发展期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使企业永葆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实施企业专利战略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可达 《特区经济》2007,221(6):231-233
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根本优势,企业专利战略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分析专利战略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和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的认识、加强企业专利管理、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优化企业专利战略的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