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歌的故事     
小时候,当老师第一次教我们唱国歌时,有同学问,国歌是谁写的?老师笑着回答:“是。田汉写的词,聂耳谱的曲,聂耳可是咱们云南人”。说着老师脸上就泛起了自豪之情。从那时起,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记住了这个名字——聂耳。那时的我对国歌的内容是懵懂的,可是每每听到、唱到国歌时,  相似文献   

2.
刘文华 《云南金融》2009,(11):66-66
话题得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某个夏天的早上说起。当时我们毕业班的毕业典礼将致,大家都忙于准备毕业典礼事宜。突听班长通知全体同学回教室上课,大家多有不解。进了教室,只见老师在黑板上写了6个大字——孝道、尊重、反省。见学生到齐落座后,老师一本正经开始上课,“同学们就要毕业了,请记得父母亲生日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同学中除大多数女生外,男生中只有少数人举手。  相似文献   

3.
关于珠算的负量运算,王守义老师1964年发表的两篇章(《珠算上的负量运算》和《起一还原新法》)论述极为精辟,至今还是我们研究思考、谈话(讲课)、写章、交流信息的思维和语言工具,这里将其中与本关系密切的部分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
天高任鸟飞     
20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革命老区通江县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召开时,我刚刚读小学,老师要我们写一篇歌颂三中全会带来农村大好形势变化的作文。小小的我,虽读不懂那些大道理,但是从改革开放后锅里有了大米、爸妈起早贪黑更有干劲和他们饭后唠叨更多的是好日子等情形中,我知道了改革开放的好。  相似文献   

5.
天灰灰     
坐在窗台前,看天灰灰,脑海里同样是死气沉沉。记得很小的时候,写作文刚刚入门,老师教大家小学生作文分四类,就是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四种。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想起了尊敬老师的典范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波兰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在取得巨大成就和受到世人尊重后,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居里夫人亲自写了信,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并且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热诚地邀请老师到巴黎作客还寄去了全部往返路费。这封信使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欧班老师深受感动,20年前门门功课都考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已经成了全世界都传颂的伟大科学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欧班老师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居里夫人在巴黎自己的家里热情接待了她少…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统计过,人一生中写得最多的字是自己的名字。生于1957年的我,名叫"经伟",这是当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缘故。我从学写字时,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要写好自己的名字。上学后,每逢考试,老师总是提醒我们先在试卷上写好名字。"而立"之后,我迷上了"爬格子",发表一些文章,常有一点"散碎银子"进账,尤其近几年渐  相似文献   

8.
马卫 《云南金融》2011,(12):67-67
这天下午,正吹着空调看着《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时电话响了,是朋友从外地打给我的电话,他说:“马老师,有个先进材料你写不?”  相似文献   

9.
参加浙江大学中高级管理人员MBA研修班学习,老师布置一篇作业,写人生感悟。人到中年,感悟良多。但不知为何我首先想到“青蛙跳”;又由“青蛙跳”,想到“荣辱观”。  相似文献   

10.
不知不觉间.给《科学投资》写文章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还郑老师的“债”——他是我当年进入报界、提笔写东西挣稿费的“介绍人”和“领路人”。写来写去,欲罢不能——除去郑老师的因素外.我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份顽强成长的杂志。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宫     
巧联趣对种种●郭俊良辑文化宫少年郭沫若是个既调皮又聪明的学生。一次,他偷偷跑到一个庙里偷吃老和尚种的桃子,结果老和尚找到学校,向老师告了一状。老师非常生气,扳着面孔来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一见,便知偷桃之事败露,...  相似文献   

12.
我是恢复高考后上海财经大学(当时叫上海财经学院)第一届即1978级的本科生。当时财经院校刚刚从文革的毁灭中重建起来,学生多是从乡村工矿中来,放下教鞭已久的教师也是从各行各业陆续回归,我记得有一位老教授返校前正在一所小学教英语。最要命的是,教材一时青黄不接,只能用白皮的油印讲义临时凑和。我学的是金融专业,金融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货币银行学。当时的授课老师王学青先生告诉我们新的教材正在印刷,暂时先用文革前的教材。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感到欣喜,因为这可能是当时唯一一本比较正规的教材,正式出版、装帧漂亮、蓝皮封面。当时我们都把它称作“蓝皮书”,反映出它在金融专业中的经典性和基础性的地位以及其他白皮油印讲义所不具备的正规性。这本教材的全名叫《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和信用》,作者是周作仁、杨承祚、黄达和林与权。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黄达老师的名字。因为当时的油印教材一般不署名,这本蓝皮书的作者署名格外令人印象深刻。随着后来接触专业文献多起来,我发现四位作者中的前两位已不太活跃,黄林两位曝光率较高,而黄达老师尤其突出,不断有新的专业论著发表。我才明白黄达老师当时已是金融学界不算最资深但却冲在最前沿的顶尖人物。蓝皮书对于这一代金融学子应该是记忆深刻的。我们学到了十捆羊毛换一张牛皮的等价原理,我们学到了格雷欣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我们知道了股票交易所是所谓虚拟资本,我们也知道了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产生影响,我们在至少两到三个章节中被告知资本主义国家会不断暴发货币信用危机,甚至面临着一场总的危机。后来与黄达老师认识以后,才知道蓝皮书是在上世纪50年代按照苏联教材改编而成,基本上还是苏联的教学框架。改革开放之后,使用这本教材实在是饥不择食,聊补无米之炊。蓝皮书是我的第一本金融启蒙教材,从这意义上说,黄达老师正是我进入金融学殿堂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珠算加减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杨锡琪今年8月在烟台召开的暑期珠算教学研讨会上,许多老师曾按会议要求写出各种不同章节内容的教案,琳琅满目,会上交流了4篇,并在《齐鲁珠坛》第5期(总第61期)选登8篇,确是收获不小。在会余时间议论闲聊时,有的老师感到珠算加...  相似文献   

14.
做好学术研究是大学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做好社会服务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学的老师,我们有责任将乡村大发展、大变迁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新主题和新课题,真正地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深入田野乡村,做研究,出成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昨天,我们又谈起你,谈起你的离去,谈起应该写一点文字纪念你。但悼念文章不容易写——文章都要有布局,一有布局,难免就有点造作;“悼念的心情是真的,写出来恐怕失去真情”,只剩下美好的、精心安排的辞藻。  相似文献   

16.
<正>工商银行是乘着改革的春风而成立的,迄今近四十载矣。回首自己的工行生涯,点点滴滴在心头。工商银行是乘着改革的春风而成立的,迄今近四十载矣。回首自己的工行生涯,点点滴滴在心头。懵懂进工行那个炎热的夏天,校园的一排紫荆花正在热闹地开放,像极了我们蓬勃的青春,毕业的弦歌不辍,“长亭外,古道边”像夏天般悠长,彻夜在校园的上空飘荡。毕业考已过,毕业证已发,毕业照定格在校园一角;同学们相互留言,写着美好的祝福,在婆娑着泪眼合影,把思念摄进永恒。然后,我们挥手作别。再会,母校、老师和同学们。  相似文献   

17.
爸爸的话     
《银行家》2014,(5)
正《2013写在波特》是石头在美国读高中时写下的部分文字。之所以用"部分文字"这个词是因为2013年6月,我去波特兰参加石头的高中毕业典礼,当石头妈姑帮他整理房间时才发现,石头在美国三年写了那么多的作业,那些英文作业都是八开大纸,我们最后差不多收拾了一推车扔掉,在这些英文作业中也偶尔能捡到石头信手写完又丢掉的中英文诗歌、文章和片断文字。他随手丢掉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这本书中所收集的只是石头在美国读高中期间按照他初中语文老师王芳的要完后又转我们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我以喜悦的心情写这点点滴经验,庆贺我校六十周年,以表我在她的怀抱里二十几年的一点成长、成熟经历。我的第一篇论文,是为大学文凭而写的,第二、第三篇是为了考核、评定。第二篇“价值实体论”,于常军老师审阅后,向周院长汇报,我不用试讲就进入我校了。第三篇就是“生动、具体的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的哲学内容”。以后的写作,都是调入我校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师     
看到这幅照片,你很可能认为这是三个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其实不然,这是三位学生(右边为本文作者)看望自己老师的合影。2000年10月2日,郑州大学外文系迎来了建系40周年华诞。我们65届英一·一班部分同学在参加了庆祝活动后,相约去看望我们年近80岁高龄的钱老师。当在郑州工作的同学指着我问钱老师还记不记得我的名字时,她歉意地摇摇头。因为我们毕竟已毕业整整30年了,钱老师记不住我的名字是很正常的事,何况她在这几十年里又教了那么多学生呢。但是,同学们把我的名字刚一说出口,钱老师马上作出反应,笑着说:“想…  相似文献   

20.
2019年的冬天,卫兴华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我久久不能动笔.往事历历在目,而我要从何说起?我是卫老师2012级的博士.2015年毕业,而我常跟别人说.我并没有毕业.2015年毕业后,我搬到老师家和他一起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更加近距离地跟着老师学习.即使后来搬出去了,我每个月也都会来看老师几次.陪他聊聊天,向他请教问题.与他合作写论文.七年多的时间里,他把我带进经济学的殿堂,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许多道理.而今老师走了,这些道理却将伴我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