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衡量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金融压力,能够帮助银行监管的相关部门和政策决定者对传统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承受风险的压力状况做一个前瞻性的估计。本文综合考虑了我国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率,估算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压力指数。在理论分析影子银行金融压力与房价波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金融压力对房地产价格泡沫、房地产景气指数的传导效应。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程度对于影子银行金融压力的冲击在短期内会产生明显的正响应,而长期来看金融压力的增大则会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继续膨胀,使房地产价格逐渐回归实际均值水平,影子银行信贷持续的扩张会对房地产的开发景气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金融与经济》2020,(2):13-13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与防控,2.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波动研究,3.货币政策调控转型中的利率并轨研究,4.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问题研究,5.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传导机制研究,6.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研究,7.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研究,8.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相关问题研究,9.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问题研究,10.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及风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2002—2014年宏观经济的月度与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的宏观效应,并进一步剖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利率水平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效力明显下降,而影子银行体系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效力日益增强;二是利率传导机制受到抑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利率变动对贷款创造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三是除金融抑制的大环境之外,中国过于频繁变动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钱雪松  徐建利  杜立 《金融研究》2018,455(5):82-100
本文利用手工搜集整理的委托贷款这一独特数据,从正规信贷周期视角切入实证考察我国影子银行运作问题。结果表明,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机制呈现出鲜明的逆信贷周期特点,当正规信贷收缩时,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概率和规模都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从企业层面看,与正规信贷宽松时期相比,正规信贷紧缩时民营企业等体制外企业获得委托贷款的概率及规模都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从地区层面看,与正规信贷宽松时期相比,正规信贷紧缩时委托贷款更多流向正规信贷缺口较大的省份。另外,从风险层面看,委托贷款违约概率显著高于同期银行不良贷款率,而且,与国有企业等体制内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等体制外企业获得的委托贷款违约概率相对更大。这些结果表明,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机制是对正规信贷不足的市场反应,正规信贷紧缩促使委托贷款资金流向融资约束较大地区和企业的同时也推高了影子银行风险。本文提供了委托贷款逆信贷周期特点的新鲜证据,有助于厘清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风险含义,从而对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监管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方银行规模较小且差距大,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下降、同业业务快速增长造成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下降并导致融资难和融资贵;同业业务、批发融资的快速增长致使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增加,更易遭受利率波动影响;地方银行在与大银行以及以“担保公司”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等传统金融之间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等非传统金融的竞争;短期内地方银行仍然会依靠规模来保持盈利水平,因而融资难现象会缓解,但由于贷款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贷款利率并不会大幅下降,融资贵现象短期内会持续;风险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较弱;需要关注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与影子银行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发展。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客观上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市场条件与经验;影子银行凭借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度,并且凭借及时有效的利率调控作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创新推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风险与期限搭配的金融产品,并且积累利率市场化的管理经验,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与利率管理四个方面共同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影子银行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并且倒逼其发展。因此应该立足当下,通过合理监管影子银行规模与内在风险,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为影子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向将来,通过积极引导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发展活力,助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  相似文献   

9.
温信祥  苏乃芳 《金融研究》2018,460(10):38-54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的发展使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逐步显现。本文对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建立含有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双轨制日趋显著。由于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不规范,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高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未来需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一种理论认为,利率双轨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本文结论,双轨制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下一步应加快利率双轨并轨,融合二元金融结构,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银行家》2014,(5)
正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已经开始以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攀升,影子银行产品层出不穷等种种形式出现,引起监管部门和行业决策者的担忧和重视。银行必须提高自身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利率放开后的市场挑战。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国家利率市场风险管理实践的探讨,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信用扩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展望中国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进程,再从微观视角提出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点。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虽然这种存款利率的变化只是对银行资金成本有影响,但是这种变化会迫使银行调整其贷款发放的政策。同时,贷款利差的改变会引导市场寻找替代产品。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意图和控制能力的差异,并讨论了这些差异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借款合同为样本,研究了三类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如何看待企业的所有制和违约风险。研究发现,五大行与城商行都会给国有企业显著更低的利率,在贷款给国有企业的时候也不会去关注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指标。与此相对照,上市股份制银行给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利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虽然上市股份制银行同样不关注国企的负债率,但对于国企的盈利能力的要求明显更严格。对于非国有企业,三类银行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影子银行是在金融二元结构和利率管制格局下,金融活动主体为规避监管、分散风险以及投机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利率管制是促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变迁、经济周期运行及宏观调控政策在总量与结构层面作用于金融资源供求关系,通过扩大或收缩监管套利空间,也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琪  彭江波 《金融研究》2015,421(7):98-115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金融调控由“价格管制、数量调控”向“放开价格、适度规模”转变,市场风险也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上升,并对系统性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了反映利率变化与市场风险变动关系的市场风险曲线,并利用DSGE模型模拟了利率变化对主要经济主体源自金融利益的福利水平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当前存、贷款利率变动的有效区间,存款利率放开将对市场风险产生较大冲击,应慎重推进;利率区间管理偏离均衡水平,会加大利率波动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利率市场化通过资金成本、金融投资收益等金融利益变化改变经济主体的福利状况,从而将改革的风险成本分担到各经济主体;应建立与风险承担责任相匹配并促进经济主体风险自缓释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金融》2013,(2):62-66
<正>近年来,银行表外业务等影子银行现象明显增多。通过历史对比我们认为,由于经济背景和金融市场差异,我国影子银行带有更多的体制转轨特征,一定程度上是市场自发改革力量的显现,与发达国家在成熟经济金融环境下的监管套利有一定差异。基于此,对影子银行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货币政策上应注意影子银行的周期性影响,采取更为审慎的政策取向,在差别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中考虑影子银行因素,同时逐步增强利率调控的地位。监管上首先要按照业务功能统一标准,同时借鉴资产证券化做法,实现影子银行和表内业务风险的隔离;改革上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推动经济转型,从体制上消除影子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学界和社会公众再度提高对金融监管与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视。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给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基于信用与宏观经济学理论并利用中国化宏观数据进行论证,将市场利率划分为商业银行体系利率与影子银行体系利率并以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商业银行的总体利率,以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影子银行利率,以市盈利率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实际利率,并利用线性回归给出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社会总体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给物价和金融稳定施加一定的压力,在短期内会加快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出现了极速膨胀,其暗藏的对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风险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分析中外影子银行的特征的差异,然后基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征,从影响了央行信贷调控的基础、削弱了再贴现再贷款的作用力、公开市场业务作用力不足、影响利率工具作用方式四个方面揭示影子银行扩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最后针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提出加快银行资金传导机制的发展、健全类影子银行体系、加强对金融中介机构创新产品的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纪敏  李宏瑾 《金融研究》2018,462(12):1-18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且结构日趋复杂化,不仅加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本文分别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角度,对银行表外理财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金融脱媒理论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确实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了中央银行准确控制广义货币供给的难度,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也因而明显下降。同时,影子银行扩张也使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上升且更不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以委外方式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杠杆投资,更是加大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利差。实证研究还发现,银行表外理财的扩张规模,与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弥补货币数量调控的局限,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实现利率并轨,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相似文献   

18.
贷款利率水平代表了一个地区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金融可获得性是影响贷款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主要从金融可获得性视角出发,对金融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可获得性提高与贷款利率水平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即金融可获得性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会使城商行一年期定期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户、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房地产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地价、房价上涨的作用以及房地产与影子银行的相互作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松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时,地价和房价的上升幅度显著增大。当发生房地产需求冲击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部门和实体部门的贷款均增加,影子银行对房地产部门的贷款显著增加,对实体部门的贷款显著下降。这说明,当存在影子银行时,贷款通过影子银行输送给了房地产部门,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还研究了引入影子银行后房地产需求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影响,发现房地产需求冲击会对实体经济部门带来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抑制效应与化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经实证研究得出:由于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产生了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扩大存贷利差、转嫁银行损失、冲击货币政策、影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金融抑制效应;可以通过发放国企与非国企合作投资项目贷款的方式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增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