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面临下降的压力,不过长期来看,保持快速增长似乎毋庸置疑。 30年前,改革的决策者毅然打破了中华大地持续了太久的封闭“平衡”状态,在改革的共识下,各种社会力量释放出了巨大的发展能量。而中国式改革与世界经济潮流的良性互动更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近日在第十届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户籍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最大的红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最重要的力量源于改革。”龙永图在大会主题演讲中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均要求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几亿农民,重构了中国经济版图一样,城镇化将成为今后20~3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30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为农村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冲破了过去长期“左”的思想束缚,广大农村发生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为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展望2010年,可谓是改革30余年来最为关键的一年。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资产价格泡沫的治理,收入分配的破局,关键领域改革的推进,千头万绪,考验着我们的政策智慧。可以期待的是,改革仍在继续,更多的民众能够在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分享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同时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历史。在短短的30年里,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从经济崩溃的边缘走了回来,并且站在了新兴繁荣的浪尖上。在国有体制“对外开放”的驱动下,大刀阔斧的改革孕育出了一个日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其成果只能用非凡来形容。在经历了近30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V)9.5%的年均增长之后,中国现在的人均年收入水平超过了2000美元,比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上升了五倍有余。更让人惊奇的是,如此爆炸性的整体生活水平增长,竟然是发生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这期杂志,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奥运专刊。在举国为奥运加油的时刻,中国经济正面临30年来“最困难的”考验。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积累起来的中国商业力量的整体检阅,“公司中国”这次能否经受住考验?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2008,(23):36-39
2009年中国经济的“宏观气候”将会怎样? 2009年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颓势下,将会为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表情? 素有“中国经济晴雨表”、“市场变化风向标”之称的中央电视台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前做了预报。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09,(23):20-23
“创造力、推动力、远见、责任”——新的评选标准预示着我们走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2009年。首当其冲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寻找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力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正切“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脉搏。回首走过的2009年,当我们站在改革三十年之后的又一个关口,我们如何从经济迷局中寻找指向未来的灯塔?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经济7%至8%的增幅才是正常健康的增长,超过两位数就是过热。他并称,与中国国民收入年增10%相比,中国房价3年未动,相当于跌了30%。樊纲说,中国经济增幅超过9%就会形成通货膨胀,超过10%则既会出现通胀又会出现资产泡沫。他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保持7%至8%的增幅4至5年,随着过剩产业慢慢调整到位,过去积累的问题逐步得到清理,加之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又会上一个台阶。“经过2、3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软着陆”,樊纲说:“而一些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终将是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从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中国经济成功打破“硬着陆”担忧,主动减速以换取更好增长质量,经济转型大幕拉开。同时,在全球经济“大减速”背景下,中国聚焦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改革决心和计划获得海内外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改革期间持续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被称为“中国奇迹”。创造这个奇迹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是,一些特殊的因素,例如,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低估的要素价格和“人口红利”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现在,这些因素已经或者即将开始消失,这将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重要转型: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甲子兴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异常曲折的消亡和再生之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利用、限制、改造”到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再到1978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和大发展,民营企业的命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毋庸置疑,民营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我们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消亡、再生和今天大发展的历史证明:民营企业是中国实现强盛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本期我们用10年的间隔来梳理中国民营企业60年的历史,意图寻找民营企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的力量都是举足轻重的:在美国,它被称为“经济的脊梁”。在日本,它被称为“经济活力的源泉”;在法国,人们视它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在中国,它拥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蚂蚁雄兵”。据官方口径统计,截止到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它们创造了58%的GDP,贡献了50%的税收,解决了75%的就业。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最后20年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这两句话,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发展是硬道理”有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在这两句话的指引下,中国创造了20年内翻两番的经济奇迹,留下了永载  相似文献   

15.
李玲  邬钢  付青 《活力》2006,(3):52-52
2003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内需不足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确保社会秩序,都需要以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作后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赢得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和高速发展的历史叙述中,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一个典型样板,今天依然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引世人瞩目。房地产的改革和兴起,在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房地产风起云涌的同时,物业管理也应运而生。因此,多数人认为物业管理是作为房地产的附属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这一段历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如已故的毛主席所说,“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并且崭露头角,特别是下一个三十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全球大国。  相似文献   

18.
9月份在美国的华尔街雷曼及其它几家投行的相继破产,使得“经济危机”一词更直观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有专家说,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可能会持续3到5年,也可能会超过10年,而中国,刚走过改革开放30年后,与世界经济多方面矛盾还在不断累积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更关心:下一步,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何去何从?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内四位著名经济学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在苏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为适应国民党专政统治的现实需要,中国出现了“统制经济”的思潮,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应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时期,前期以统制国内贸易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作为新阶段改革的起步之年和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可能最为困难的一年,2009年无疑是我国下一个30年改革发展进程中攻坚克难的关键年。在这一年中,我们即将开始全面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和国内发展变革转型带来的挑战,但从中国长远发展看,这也是机遇之年、是真正奠基和孕育未来繁荣的历史转折时刻.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的重大举措能否如愿发挥成效?中国经济何时能够重返平稳增长的轨道?由此可以洞察的新阶段中国发展难点在哪里,机遇在何处?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再续30年成长的突破口又将再那些方向展开......13位国内知名的宏观经济研究者各抒己见,勾勒出2009年第一缕曙光投射出的中国经济新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