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林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者对林业融资中所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法规不健全,贴息贷款难等问题进行综述。对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公益林主要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商品林业是银行贷款风险高,资源配置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等。对策,公益林要完善政府投资行为与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效益交易服务市场体系等;商品林应加快推进林业信用体系建设及完善担保体系,规范民间融资和发展林业合作组织等。  相似文献   

2.
正粮油信贷是区块链技术在农发行金融创新的破局之点。要运用联盟区块链内在逻辑,创建联盟线上交易平台,打造农发行农业产业联盟信用生态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首贷难等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潜力也尚未充分发挥。长期横亘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企业难以获得充分、有效金融支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解释林农贷款难的原因,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林农借款时与银行的博弈关系进行剖析;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林农还款时与银行的博弈关系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林业信贷市场中,由于林农贷款期望净收益为正,无论是低风险林农还是高风险林农均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但由于林业投资的长周期与高风险性,林农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高风险林农伪装成本低,林农缺乏合适抵押物,林农贷款抵押物处置市场发育滞后,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影响,银行给林农贷款的意愿并不强。因此,建议完善政府担保机制、加强林业信用体系、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和培育农村林权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当前,在加大政府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融资已成为我省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着重从林业政策性贷款的角度出发,就我省林业融资现状及创建融资机制和信用平台的意见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农业信贷担保的有效路径,降低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化契约的自履约机制,着力破解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纳入统计的专业涉农担保机构有40家,注册资本合计46.3亿元,在保余额170.6亿元,在保户数5299户,累计担保金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日益迫切,同时经济主体逐渐关注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信贷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400家重污染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2014-2018年面板数据,检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其融资成本、信贷规模之间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规模与信息披露水平的交互效应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其融资成本越低,信贷规模越大;同时,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其债务融资成本越低,信贷规模越大。因此,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林业融资及创建融资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当前,在加大政府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融资已成为我省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着重从林业政策性贷款的角度出发,就我省林业融资现状及创建融资机制和信用平台的意见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角度阐述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认为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运作成本高、利差小是通过商业贷款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可以有效盘活林业碳汇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生态红利,是一种重要的碳金融产品创新。本文通过梳理现阶段我国五种代表性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并从融资主体、参与机构、质押标的资产和增信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过程中面临质押标的资产有限、质押物统一核算评估体系缺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缺失和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未建立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林业碳汇资产开发交易、建立林业碳汇价值评估认证体系、健全“政银保”风险分担合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优化信贷环境、创新林业碳汇“信贷+”合作模式,为发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提供基础和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信贷配给既有农村经济组织自身的原因,也与农村金融体制及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有关,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更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产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贷配给程度.系统分析农村信贷配给的根源、性质有助于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及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我国林业投融资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林业分类经营相匹配的林业新型投融资体制的思路,即公益林业建立制度化的、长期稳定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机制,建立简洁高效、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则在政府必要的政策扶持下完全融入市场,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方式成为商品林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市场中合理利用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提高林业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消除林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选择20家林业上市公司,同时以吉林森工为典型案例,通过点面结合的分析方式揭示林业上市公司存在过分依赖短期负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以规范和加强林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化解金融风险,提升融资效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国内外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探讨目前林业投融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林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林业融资渠道窄、林业生产特点弱化林业投资的动力、存在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社会歧视、林业资本市场不健全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和市场角度提出完善林业融资体制的建议。在政府层面,提出强化公共财政、促进金融机构放贷、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建议;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林业部门与有关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以政府的组织优势结合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以市场的方法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推进林业融资改革,是强化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债券融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前林业资金投入后劲不足,林业企业可以尝试利用企业债券融资,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林业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离不开外部资金的参与,但融资难问题长期制约着林企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打破林业企业的融资困局提供了契机。通过分析造成林业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结合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方面的优势,提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林业企业融资的新思路,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目前林业企业的融资情况,得出了林业企业融资正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的结论。针对因为林业企业融资困难而无法对林业行业发展和林农增产增收发挥促进作用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政府层面、产业协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解决林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具体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投融资问题尤为突出。分析当前林业投融资的现状和江西省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林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机构,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外资,探索信贷与保险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碳汇林业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宰胜 《林业经济》2012,(2):19-23,32
针对碳汇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借鉴传统林业融资方式,提出了构建碳汇林业融资机制,包括碳交易平台融资、商业贷款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BOT系列项目融资等途径和方式,同时对融资项目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财政补贴、政策性保险、林权配套改革和林产品市场等4个方面构建碳汇林业融资保障体系,以解决碳汇林业融资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为保障融资机制的有效运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逐渐严重,各国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森林的生态功能,林业碳汇逐渐成为重要的减排手段之一,林业碳汇产业也成为各国的新兴产业。针对我国林业碳汇产权不明、相关风险管理不到位、市场需求不足、投资收益相对低等问题和林业碳汇融资的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产权、风险、需求、收益等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