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知识、组织惯例和组织能力都是形成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异质性的知识更被认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新企业成长需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和组织惯例来实现企业制度化运行,形成组织能力并寻求竞争优势.显性惯例可以促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显性惯例和隐性惯例可以促进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可以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在显性惯例影响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隐性惯例并不能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在隐性惯例影响竞争优势过程中并未起到中介作用.虽然显性惯例不能存储具有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的知识资源,但是显性惯例带来的组织制度化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自身运行的稳定性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而隐性惯例虽然存储了异质性的隐性知识,但在新企业中仅仅依靠隐性知识和隐性惯例仍不足以实现竞争优势,这与新企业的特殊性有关,竞争优势的形成还需要新企业具备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2.
惯例:一把打开企业“黑箱”的钥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黑箱"问题的实质是企业理论对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生产性行为的解释力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都没有打开企业的"黑箱".本文以演化的观点,通过对组织惯例的分析,回答了"黑葙"中关于企业成长和企业异质性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而通过对惯例与组织知识、能力、关系和契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层剖析,揭示了惯例的双重性,即认为惯例既具有契约性又具有生产性,是沟通企业契约理论和知识能力理论的桥梁.从而指出了惯例在整合现有企业理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惯例研究对发展企业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惯例"在当前研究中往往作为一个理论实体被直接使用,较少的研究对惯例的内核进行细分,这使得惯例在企业研究中成为了另一个"黑箱"。文章在企业惯例系统的角度上,对惯例的本质、结构、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惯例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其外在表现是能力。企业的生产性活动是对知识的表达,这需要行为主体在事先习得相应的知识。企业的惯例系统可以分为个体、部门和高级管理层三个层次,高层次的作用是对次级惯例进行管理。惯例的功能包括:节约协作成本,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调整,节约稀缺的认知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企业惯例演化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企业惯例的演化机理是经济演化分析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对企业惯例知识属性及其过程性特征的认识,“认知路线”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在这一共同认识的基础上,一些经济学家分别就认知的影响因素、惯例的选择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满足了企业在环境变动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需求,但是对于动态能力如何创建、发展和重组的研究尚不深入。演化分析是研究动态能力的必然途径,而惯例变异则是演化研究的关键。惯例变异与组织学习之间具有内在联接的逻辑关系。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组织学习和惯例变异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演化视角下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机制。该机制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企业组织作为开放系统如何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组织惯例更新是企业进行组织优化和迭代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先动型市场导向—组织学习—组织惯例更新—动态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框架,探讨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与影响效应。通过对191家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发现:①先动型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惯例更新,组织学习在先动型市场导向与组织惯例更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组织惯例更新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更新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丰富组织惯例更新结果研究,并对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核心能力刚性"问题的根源是组织惯例的刚性.组织惯例具有结构二元性,其形式面为行为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行为集合;其执行面当中行为人的即兴行为是创新性知识的源泉,也是惯例变异的来源.组织惯例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动而及时、顺利地进行变异,这是克服"核心能力刚性"的根本出路.问题的解决应通过克服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直觉、知识诠释、知识整合和知识制度化四个阶段的三类障碍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及多重均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演化主要通过处于小生境中的“企业”、“市场”及“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自组织作用而完成。企业演化本质是知识进步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由于环境被分割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一个多重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9.
网络惯例被认为是维持网络稳定和协调网络有序运行的核心要素,但惯例的路径依赖性、重复性和模式化等固有属性也会导致网络固化和僵化。鉴于此,综合考虑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正负作用,并探讨改变网络惯例作用的条件机制。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269家企业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惯例与知识共享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此外,网络成员的不同动机和态度会改变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具体而言,高水平反思重构会加强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正面作用,降低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负面作用,而高水平感知惰化会降低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正面作用,加剧网络惯例对知识共享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指导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持续发挥网络惯例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组织常出现的惯例刚性现象会影响其探索性创新,但惯例刚性作用效应会受到网络嵌入的影响。为了揭示双重网络嵌入下网络惯例刚性对探索性创新的作用机制,对软件业、高端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制药等行业258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网络认知刚性、网络行为刚性都不利于企业探索性创新;网络惯例刚性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其所嵌入的双重网络影响。在较高社会网络嵌入差异情况下,网络认知刚性、网络行为刚性与探索性创新的负向关系加强。相以地,在较高知识网络嵌入下,网络认知刚性、网络行为刚性与探索性创新的负向关系也会加强。  相似文献   

11.
传统和创新     
今年《比较》出版百期。明年将迎来中央编译局五十周年华诞。《比较》同中央编译局近五十年的风雨有某种关联。我也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中央编译局的前身是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当时就有一支较强的翻译经济学的队伍,在何匡同志主持下,曾翻译了当时各大学研究生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十六分册。在中央编译局成立时,有两个翻译室,其中第二翻译室有一个经济组,专门翻译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关的论著,以及开始着手翻译列宁的早期经济著作。大约在1954年,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版。斯大林《论利: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这一教科书未定稿的评论意见,因此,教科书的出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仍由何匡同志主持教科书的翻译工作,并聘请了千家驹和陶大镛等著名经济学家和叶圣陶先生等担任译校工作的顾问。至今难忘的是,千家驹和陶大惭等对经济学的某些概念抠得很细,例如,他们主张把计算和核算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别,现在看来,计算涉及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理论有关,而核算则涉及前苏联在国营企业中推行的经济核算制等,把两者区别开来在理论上是很有意义的。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他对修辞很严格,他主张把关系词“同”和并列词“和”相区别,不厌其烦地一一加以改正。何匡同志对各位专家的意见是非常尊重的,这可以说是中央编泽局的好传统。……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草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复兴热潮.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波传统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我们是否可能透过这波所谓的传统复兴热潮来进一步把捉当代精神文化的走向?本文从当代虚无主义发生的脉络出发,尝试将传统复兴现象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症候性反应,其所对治的时代问题是在经历了革命与发展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生活共同体,如何重建一种可能贯通古今且面向未来的社会体制.为此,文章与当代几种关于传统的理解展开了论辩,强调了从中国现代问题出发理解传统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儒教与儒学之间进行辩证的区分,探索儒学传统是否仍然可能作为一种批判导引的力量继续发挥其引领中国历史的作用,以重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3.
14.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汀阳 《开放时代》2001,(3):107-108
在非常多的人看来,维特根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好象连“时代”周刊之类的大众传媒都把他评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之一),至少是并列最伟大的哲学家。与之并列的人选通常被认为是海德格尔,如果并列的人数扩大一些的话,可能就有胡塞尔以及其他比较难以确定的人(例如罗素、弗莱格、福科、海耶克、罗尔斯之类),因为不同哲学风格的趣味相去甚远。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同意维持根斯坦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不过别的哲学家就更难得被一致认同了。人们喜欢说,趣味无争辩。的确如此,不过人们在评价哲学家时不至于仅仅依靠趣味(对作家、艺术…  相似文献   

15.
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 In this essay, we argue that liberal economists should take more seriously the problems of public goods and externalities as well as the capacity of taxation and...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其 特点和不足: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我们的文化一直缺少在 学理上认真彻底、追根究底。严密论证、尝试应用、加以检 验。一丝不苟的精神;即科学上的彻底和求实精神;在道德 上,奉行“推己及人”即“外推式”的道德思路,是传统道德思 维的一个很大。很普遍、影响很深的误区。它造成了道德思 想和情感的单纯理想化和弱势;而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主流上看,近似一种“有信仰,无宗教” 的状况。“中国式的人本主义宗教态度”导致了对宗教信仰 的实用化。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examine the notion of a Scottish tradition in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 itself, which puts the focus on approach to theoris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content. It is argued that the Scottish approach provided the foundations for much of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Further, modern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vism and critical realism can both be seen to have precedents in the Scottish tradition. Indeed the Scottish political economy tradition provides an exemplar of a constructive blending of the two strands.  相似文献   

18.
陈亚军 《开放时代》2001,41(12):107-113
盖瑞·艾伯思(Cary Ebbs)是美国中青年一代分析哲学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他于1958年生于纽约,自幼学习音乐(钢琴),曾获奥柏林学院的音乐(钢琴表演)学士和哲学学士双学位;1982年起,全身心转入哲学,于1988年获密西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起,陆续任教于哈佛大学(1988-1990),宾夕法尼亚大学(1990-1997),现任伊利诺依大学教授(1998-)。他的主要著作《遵守规则与实在论》(Rule-Following and Realism)199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艾伯思对于分析哲学的任务和起点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牛津大学的詹姆斯·劳格(James.logue)曾称其为“一部极有抱负的著作”①此外,艾伯思对普特南哲学的诠解与批评也受到普特南本人的高度赞誉,普特南哲学的后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与艾伯思的批评有关。② 笔者于2001年3月22日和4月20日与艾伯思分别进行了两次交谈,话题涉及广泛,下面是笔者根据谈话所整理的艾伯思教授对于笔者所关心的美国分析哲学、实用主义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李河 《开放时代》2002,7(6):40-52
在世界市场出现以后,翻译已经成为精神产品的“流通”,并表现出很强的单向传播特征:近现代西方是外向翻译居于主导,中国则是内向翻译居于主导,由此形成的中国现代传统新特征以及此种语境下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我们尚未认真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财政学历史演进中的微观分析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财政学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是,通过对西方财政学的历史演进、近年发展与目前动态的考察,我们发现,与这一认识不同,虽然西方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增添了宏观财政学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日趋完善,但从根本上考察,西方财政学的主体仍然是微观分析,其发展演变依然深深根植于其微观分析传统之中。这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