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同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与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社会发展系统。从空间范围看 ,它是一个由中国大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 ;从内容结构看 ,它是一项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运动状态看 ,它是一个由非均衡达到新的均衡的发展过程 ;从变化趋势看 ,它是一个有机连续的社会统一体 ,其启动点在东部、支撑点在中部、落脚点在西部。在协调方式上 ,应采取区域互动一体化综合型协调模式 ,即在综合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采取分层次有重点的点、线、网、面的东中西联动的协调发展方式。中部地区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中 ,具有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全国的重要功能。“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中部地区 ,关注中部、发展中部应该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3.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5,25(3):352-357
城市中心性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性指数,另一为中心性程度。省会城市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省区形状、省会位置、省会综合实力、省内地级市实力以及省内交通结构等。文章提出了更为简易的省区形状和省会位置的计量公式,计算了我国各省的形状指数和省会城市位置指数。利用GIS软件,计算出我国各省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几何重心,并根据这些重心与省会城市位置间的关系,对我国各省最高级中心城市的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心性程度的概念并探讨了计算方法。文章将影响因素及中心性程度综合考察,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的中心性作用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其结论对全国省级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和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省会城市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但不一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口市属于资源非优省会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资源特色不够明显,竞争力不够突出、文化氛围不浓、城市形象不鲜明、旅游产品低端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划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后应突出省会优势和文化特色,抓好节庆旅游会议旅游;抓住周边市场和本地市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实行连片开发;开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挖掘文化内涵,搞文化旅游;依靠科研力量,开展科普旅游;做好旅游服务,开展商业旅游。  相似文献   

5.
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06—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效率,分析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部六省城市生态效率以2014年为转折点呈先降后升变动;南部省份生态效率普遍高于北部省份,排序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城市生态效率的高值区由“E”字型集聚转而趋向空间分散,2014年后又出现“由”字型空间集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富裕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快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转变、遏制污染产业转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依据其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实施武汉中心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省会城市次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  相似文献   

7.
高凌  姚士谋  李昌峰 《经济地理》2007,27(6):913-917
城市功能定位分为两个阶段:①通过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确定城市各项优势职能;②通过城市职能的选择确定城市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文章采用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在第一阶段运用统计分析法得出30个省会城市的优势职能、突出职能和职能指数.同时,为了克服第二阶段定位方法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更科学全面地判断省会城市的主要功能,把AHP决策分析法运用到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中,以沈阳为例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为城市功能定位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框架,为城市性质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肖力  苏瑞翩  殷化龙 《经济论坛》2010,(11):147-150
在我国,省会城市一般都是一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省会城市的发展对本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为例,从理念确立、路线设计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就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部地区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以国有工业经济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有效措施,但是这种工业增长必然伴随于金融抑制政策。在先天发育不足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不仅得不到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反而因工业经济的发展滞后而阻碍了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心城市及组织和领导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及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为例,对各城市的贡献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地反映各中心城市的贡献,并对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上海看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他们纷纷预言并论述该区未来的空间形态。从60年代J.Gottrnan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C.A.Doxiadis的“城市洲”(Eperopolls)和“普世城”(Ecumenopolis)的设想。到1996年北京大城市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现在两车一次的长江三角洲会议等等,都十分重视该区的发展。事实上,学者们的预言正不断成为现实,上海大城市地区正在浮现。随着各地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上海大城市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空间秩序发生新的变化,亟需建立新的综合管理形式,促进城市在竞争与合作前提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以长沙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迪云  夏艳玲  李若梅 《经济地理》2007,27(6):1059-1062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文章以中部名城长沙为例,研究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形态、当前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协调长沙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生产函数,引入包括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四变量对财政支出规模进行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应该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29.94%,河南省财政支出规模不足。增强地方财力,中部地区需要中央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农民增收:以湖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市场的繁荣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本文介绍了湖北农民收入现状,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关系探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在我国地理分布上承东启西,因而中部崛起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发展既对本省经济起决定性影响,又对区域经济产生联动作用,故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结果和六地相关政策的对比,梳理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现实差距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三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在研究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三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栾明月  朱雪洁 《时代经贸》2013,(10):173-173
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三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在研究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三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