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销量旺盛,各国汽车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其销售量占北美汽车市场销售总量的90%左右。但近年来,在该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正宗美制汽车正越来越受到日本以及南朝鲜、台湾进口车的进攻而失去越来越多的地盘。1990年1~3月,美国汽车销售量与198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尔后这种下降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而另一方面,日本车包括“移植”汽车(即日本厂商在美国境内生产的汽车)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汽车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市场环境、提高用户满意度、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我国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销量增加了两倍。一举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汽车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汽车流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3.
香港商情     
林影 《沪港经济》2008,(6):70-71
汽车 港商纷纷看好内地汽车市场 内地是全球第4大经济体系,汽车工业更是推动其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中国是全球第3大汽车生产国,亦是全球第2大汽车消费市场,2008年预计汽车生产将超过1千万辆,汽车制造商对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因此香港汽车工业商纷纷看好内地汽车市场,竞相进入,并利用近水楼台和先进技术的优势,期望能长期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4.
岳萍 《中亚信息》2004,(12):25-26
俄罗斯汽车市场上新的领先是韩国“现代”汽车。根据俄罗斯汽车销售统计,2004年1~9月韩国“现代”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超过了日本的“丰田”。“现代”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是去年的2.5倍,增长的原因是这种车具有价格优势。另外,韩国生产的耗油量小的“Getz”牌汽车和“Elantra”牌轿车也受到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拥有一辆汽车是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美梦不再难圆。随着中国车市的日益升温。全球汽车巨头纷至沓来.争夺这块“唐僧肉”。乘此东风.中国汽车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初露峥嵘。汽车市场上美日欧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这些昔日的霸主已不再笑傲江湖。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记录不断刷新。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优势,使我们一跃成为汽车大国。然而,我们是“汽车强国”吗?回答是肯定的——不是!美国有通用、福特;日本有丰田、本田;德国有奔驰、宝马。我们有什么呢?桑塔纳、捷达在国内生产了近二十年。创造了世界车坛“神话”.但这最终还是德国的品牌。20多年的合资道路使中国汽车依附于世界品牌,滚滚的财源也蒙蔽了领军者的双眼,而属于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则丧失了发展壮大的宝贵的时机。但不幸中的万幸,我们还是幡然悔悟了。以奇瑞、吉利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勇敢地扛起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让我们透过阴霾看到一丝曙光。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2006,(3):8-10
汽车,是工业文明截止到当今时代认同率最高的符号.它意味着人类驾驭自然和延伸自我的成就感。人们透过对汽车的热爱,表达自身对以效率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价值观的认同. 目前,汽车已经是美、日、德、法、意等国最大的产业,是许多国家对GNP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日本汽车工业产值占日本GNP的9%-10%,美国占5%~6%.世界500强中汽车行业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额的10%。没有任何产品能与这个“改变世界的机器”的巨大市场营业额相比。汽车正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汽车产业的魅力令无数国家、厂商为之折腰。 今天的中国无疑正在驶入汽车时代。统计表明,相比于其他过度成熟的市场,中国的汽车市场充满了生机——2005年前六个月,美国汽车市场增长1%,欧洲是零增长.日本是负的4%;而中国则增长21%。显然,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的潜力无比巨大。为此,跨国公司对于介入中国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更努力地把握家门口的机会。 这个汽车时代来临的当口,让我们进行一点点回顾、展望、关注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为了做好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2004年2月11日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组织召开了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财政部、交通部、监察部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汽车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旧机动车市场、有关协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中  相似文献   

8.
张谦 《首都经济》2014,(2):24-26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技术上还受制于人,和汽车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在呼吁弯道超车,“互联网汽车”的出现给汽车工业赶超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汽车需求量大幅上升,其速度在汽车工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国外汽车巨头纷至沓来,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来势汹汹,都想在中国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尽量切割较大的份额。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瓦格纳称,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上第二大汽车市场。人们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充满着乐观情绪,全球著名汽车厂商都期望  相似文献   

10.
景陆明 《魅力中国》2010,(20):28-28
入世后,中国的汽车运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跃式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其流通体制也必然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着动态变化,日新月异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运输业也必然要面临诸多的挑战。文章将从汽车运输业的现状着手,具体分析一下汽车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吕頔 《辽宁经济》2009,(8):31-31
实施汽车下乡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汽车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实现汽车产业结构化升级,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汽车下乡,对于提高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强农工程。  相似文献   

12.
汽车流通业是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促进汽车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流通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流通网络日益完善,新型流通模式不断涌现,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营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许多工业部门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汽车工业将承受比较严峻的竞争。就辽宁省汽车工业而言,将经受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考验,主要原因在于辽宁汽车工业起点较低,规模偏小。当然,随着越来越多大型跨国汽车企业竞相抢占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市场,与国际大企业合资合作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借此良机,可以迅速提高我省汽车工业水平,并逐渐在我国汽车市场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日经济产业交流研修项目谅解备忘录,2007年2月27日~3月14日,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组织“中国汽车流通法规建设专题研修班”赴日本进行了为期15天的研修、学习。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汽车工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天津商学院企业管理系陈晋日本汽车工业经过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王国,一直称霸至今。日本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以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创造出极高的生产效率,各国争先效仿,在世界制造...  相似文献   

16.
桂浩明 《新财经》2011,(10):87-87
如今,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后来居上,在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上市高潮,这本身就是汽车工业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北美汽车市场的增长缓慢,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以其生机勃勃的成长势头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目光,纷纷来到中国“驻寨扎营”,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也逐渐盛气候。毋庸置疑的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很多汽车企业打着“全方位开放”的旗号,与国外大企业集团合资。不但没有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连自己的品牌、市场都拱手送给了外方。拿着微薄的利润,躺在合资的安乐窝里睡懒觉,致使我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空洞化,丧失了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成为国际汽车巨头的附庸。丰田可以开创一套后来居上的汽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快讯》2013,(43):16-16
“未来10年,自动驾车、燃料电池车将是汽车发展的重点方向,将比之前10年的变化更大、更深刻。”日本汽车专家中西孝树预测,自动驾驶和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新型燃料车,是早已广为人知的技术,但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便可以购买到相关技术的产品了。  相似文献   

20.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刘士余副行长要求银行系统全面做好汽车金融服务,支持我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在促进扩大内需、活跃市场消费中的辐射拉动作用。国家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商务部、银监会、汽车工业协会、国有商业银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生产厂商、汽车经销商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