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解释了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论述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以及影响其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完善董事会在治理框架内的相关制度安排、适当地选择董事会的构成和规模、建立科学有效的高管人员约束激励制度以及建设有效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到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能不提起一个著名的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鉴于众多知名的上市公司如安然、世通频发会计丑闻,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体制,使公众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信用状况产生怀疑。公众和资本市场要求重建公司信用,规范高级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和他们的职业道德,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案涉及公司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独立审计师、管理咨询师、律师、证券分析与咨询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以重建公司信用,培育公众信心,振兴证券市场;改善公司治理,规范业务运作,加强商业行为的道德约束;提高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规定公司管理层对递交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向投资者披露的重要信息负有责任;确保公司管理层可以从有效监控的系统中获取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针对北亚集团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司存在缺位董事、尚未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以及内控制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该公司治理的建议,包括完善治理结构与治理制度、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以及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董事会多元化视角的女性董事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事会构成的性别多元化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对个体认知局限性、公司治理伦理以及外部制度环境的一个动态反应过程。本文以女性董事为主线,围绕女性董事的存在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女性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女性董事对组织激励、董事会运作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以期为在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下发挥女性董事的作用并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公司法人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机制分为属于治本之道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属于治标之策的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法律体系对投资者的保护、公司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才市场是否完备、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等;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薪酬机制和股权治理等,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股权治理和董事会治理。从提升公司治理效率角度看,股权治理方面股权制衡类高于一股独大类公司,董事会治理方面则强调董事会的构成、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成员的激励和董事会的领导结构。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在我国实现良好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路径。通过持续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以最终实现我国公司价值的普遍提升。  相似文献   

6.
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跟踪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事会是公司法人制定决策、实施监督的常设机构,也是连接股东和高级管理层的枢纽,因此,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与核心。大量研究表明公司经营业绩与董事会治理的成效密切相关,董事会的有效治理对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董事会控制、侵占效应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03年底的数据,考查了董事会治理机制与所有权、控制权之间的交互影响,及董事会组成的不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中控股股东所占比例是公司治理水平的一个表征,当董事会大部分席位由控股家族控制时,公司治理环境较差,以"侵占效应"为主,导致公司价值降低。本文最后还提出改善董事会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董事会秘书"修改为"董事会秘书长",可以提高董秘的地位和威信,更好地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不会对各上市公司现任董秘的履职产生影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秘书在董事会运作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加强董秘在公司治理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董事会。由于董事会既是联结股东和经理层的桥梁,又是公司决策的核心,因此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董事会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文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作用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常兴仁 《特区经济》2011,(7):121-123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具有特殊的行业规律。借助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在董事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经验性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在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董事长与总经理职责不清、声誉激励与职责激励缺乏、独立董事聘任合理流程缺失等问题,应引起公司内外部相关治理机构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将是影响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对21世纪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揭示了以金融证券化与美国金融监管放松等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在此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并从金融监管框架、美联储职能以及金融业薪酬激励制度等层面,深入评价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最后,从国内金融利益集团、国际金融监管竞争和现代金融发展模式等3个方面研究了美国进一步推行金融监管改革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3—2020年科创板与沪市A股1570家上市公司数据,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视角,通过构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模型,实证分析了科创板与沪市A股主板市场的关联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科创板对沪市A股主板市场局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竞争效应,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两者构成相容互通的资本池,科创板对于提升沪市A股主板市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资源配置优化的视角,研究提出以科创板制度创新加快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功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本模式的公司治理机制一直是企业界和经济学界所关心的内容。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出于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日本企业不得不对其治理机制进行改革,董事会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企业董事会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的缩减、外部董事的启用等。然而日本企业推动的董事会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年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廷求 《改革》2004,(6):35-40
采用2001-2003年间11家商业银行的19个年报样本为依据,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及其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样本银行股权结构并没有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董事会规模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对银行绩效有积极的作用,而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却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银行规模也是提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崔炳玮 《乡镇经济》2007,(11):57-59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领域改革的阶段性成功,彰显了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的正确。但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领域改革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尚存许多争议之处。因而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必须澄清这些争议之处,在合作模式、经营与管理方式、资金来源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李靠队  孔玉生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146-150
董事会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委推进董事会试点,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开,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董事长、总经理和公司法定代表人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文章对董事长、总经理和公司法定代表人三者的结构进行了剖析和设计,运用排列组合和逻辑排除的方法,从概念、法律框架层次筛选出具有合理性的结构模式,推荐了十种较理想的结构并进行了详细的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7.
Considerable prior research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extent of insider presence on corporate boards is detrimental.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past research treats all inside directors as a homogenous group. This study considers that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 (CFO) serving on their own company's board. Our research is important because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executive roles bring different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board interactions,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for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As prior research does not specifically distinguish CFOs from other board insider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knowledge sharing due to increase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board members may have been masked. Specifically, the CFO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 and can therefore b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outcome measur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FOs serving on their own boards is not large, likely due to the perspective (consistent with agency theory and reflected in independence guidelines) that company insiders on boards could promote their own best interest at the expense of shareholders. Contrary to this perception, we find that companies whose CFO has a seat on the board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e., a lower likelihood of reporting a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s or having a financial restatement, and better accruals quality). Yet, we also find potential drawbacks in that CFOs with a board seat tend to have higher excess compensation and lower likelihood of termination following poor performance, signaling greater entrenchment. While our results provide information to companies considering appointing the CFO to the board, both costs and benefits are demonstrated, and thus we conclude that each board should consider this decision based on its own circumstances and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宋巾 《魅力中国》2014,(24):142-142
本文从财务管理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给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最后总结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拟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曹远征 《开放导报》2008,53(1):9-15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所作出的一种战略配合.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同样需要走渐进式道路,体现出不同的改革顺序和搭配方式.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工业部门微观层次时,金融体制改革则在宏观层面予以配合;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宏观层次时,金融体制改革则从微观层次予以配合.这种配合正是金融体制改革两大基本任务的体现,即首先建立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然后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进行展望,就金融体系以直接还是间接融资为主、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以及农村金融五个方面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ertain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tent that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voluntarily exceeds minimum mandated levels and includes outside directors with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 committe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board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he board directly controls audit committee membership. Such staffing decision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ability of the audit committee to monitor management's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 on behalf of the board. Results suggest that Canadian firms that voluntarily include more outside directors on the audit committee than the mandated minimum have larger boards with more outsiders serving on those boards and are more likely to segregate the board chairperson position from the CEO/president positions. Additionally, firms that voluntarily create audit committees composed of outsider members with a breadth of relevant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 committe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have boards that are larger, have more outside members, and are less likely to be chaired by the CEO/president.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audi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gulators,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