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晋 《宁波通讯》2014,(5):74-75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逝世前一天,他的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但只要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前后总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逝世前一天,他的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但只要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前后总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  相似文献   

3.
秦佩娟 《东宇经纬》2000,(11):22-22
又接到教一年级的任务,我拿着书和实验器材来到教室里。当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孩子们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肯定地说:。这是假蛋。”有个小朋友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看。突然.  相似文献   

4.
正止庵说:"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一件事的话。"在他看来,读书其实根本不是一件事儿,就如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习惯。但他不同意"坚持读书"的说法,"读书不是什么苦事儿,你读就行了,对我来讲就是没有法子不读书。"读不读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读什么书是有好坏之分的。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不能急于下结论,要在读过之后留心去看,去考证,这跟交朋友一样,"也许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很爱读书,幼年时代就有“刘九书柜”的雅号.据王光美回忆,刘少奇读书有个特点,就是认真、过细、喜欢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凡是他读过的书,有眉批、尾批、圈圈点点,重要的地方还夹上小纸条,以备日后查看. 解放后,刘少奇利用休假的时间专门读书的经历有3次.第一次是1951年秋,去杭州休病假1个月,时年53岁的刘少奇特意带去范文澜所著厚厚的几本《中国通史》.每天早饭后,除了在住处附近散散步之外,便是戴着老花镜,阅读此书,每天学习不少于10小时.他一边读,一边思考,手里的铅笔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有的书页上还写满了眉批.在休假的1个月里,他系统地读完了《中国通史》.  相似文献   

6.
王添福 《开放潮》2005,(4):36-38
有谁注意到,当您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国外畅销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的时候,很可能那却是本伪书。“你听说过伪书吗?”近日记者在福州一家新华图书城,就这样试着问一个在看伪书的读者。他张大眼疑惑:“什么伪书?”“就是……你在看的是什么书?”他合上手上的书给记者看:“《执行力》啊,怎么了?”记者接过一看,果然是伪书《执行力》。于是跟她说:“这就是伪书。”没想到,那位读者还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7.
Q:你有没有为钱苦恼的时候? A:钱多、钱少是相对于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来的,一个乞丐10块钱就能够过好几天.没有很多奢望的话,你就不会为钱苦恼.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看书,有好的书就想买,当时的苦恼就是看中的书没钱买.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刻     
一个人问美国作家海明威:“哪种写作方式是最好的?”“从左向右写”海明威答道。 魔箱 一个乡下人第一次见到电梯,看到一个老妇走了进去,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电梯门又打开了,一个漂亮的小姐走了出来。这使他很奇怪。于是对旁边的人说:“要知道有这样好的魔箱,我就把老婆也带来了。”  相似文献   

9.
魏洁 《产权导刊》2007,(9):68-68
2007年7月11日报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玩忽职守罪被执行死刑.这位国家部级干部辜负了人民的信任,辜负了党的培养,罚当其罪.然而他也优秀过,为什么走到这一步?联想到数日前曾在报纸上读到的关于美国费城市长排队买手机一事,假如他也像费城市长一般为官为政,也许不致落得如此下场.  相似文献   

10.
委任、不放任我经营过纺织工厂,赶上纺织品景气,工厂很快就壮大了。我自己也很卖劲,从早到晚甚至连睡眠的时间也觉得可惜。一会儿去顾客那里接受订货,一会儿又去银行联系资金。那时候,每天把工厂每个角落都要看遍的,检查纺织机的状态。有过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11.
吕宛如 《上海集体经济》2006,(3):47-48,F0003
爱泼斯坦1915年生于波兰,幼年时随父母来到中国;青年时代他曾经为美国新闻机构工作,采访过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后,他曾任中国一家名杂志社的总编和全国政协常委,作为名记和作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和专。爱泼斯坦是艾黎和斯诺等友人创办的中国工合运动的忠实支持,晚年积极参与了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5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爱泼斯坦在北京的家中,看望了这位在中国工作了70多年的老专家,并赞扬爱泼斯坦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同年5月26日11时,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编按]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三十五六年前的事了,至今还时常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还是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蛋子",在团部公务班当公务员.一天下午,部队刚吹过上班号,我正给团长办公室送开水,就见炊事班刘班长喊了声"报告",也跟了进来."张团长,两点半在炊事班开党小组会,请你准时参加!"刘班长说完,敬了个礼,转身就走了.当时我很纳闷,"一个大头兵",还敢这样跟团长说话?我再看看老团长,见他正在点烟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我更加纳闷了:咋的啦?老团长犯什么错误了?不对呀,就是犯了什么错误,也轮不到你炊事班长来处理呀!  相似文献   

13.
大人也叛逆 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我只问了他们一句:"家长都比较急躁,爱吼人吧?""是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我从不失手,这个我很确信. 我想起了作家王朔在《致女儿》里说自己跟妈妈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哪怕到了自己四五十岁了,都对妈妈的话极为反感.有一次清明,他跟妈妈约好了要去八宝山公墓给爸爸上坟,刚要出门,妈妈打电话来询问他是否已经出门,他心里立刻就不耐烦了,放下电话,把穿戴好的衣服鞋子都脱了,在家里磨叽了一个小时,才重新穿戴好出门.你说他怎么这么逆反他妈妈,四十多了,还在逆反期啊?去看看他的书,看看他描述的他的童年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为何是这样有偏激言行的作家了,在他作品里为何有那样一些很虐的情节了. 我还认识位家长,三十多岁的男人,十几岁就离家独居,为了离开具有武则天气质的妈妈.现在,对于妈妈的话,他的自我评价是"对人不对事",不管话好不好,在不在理,要是从妈妈嘴巴里说出来,一概反着干.所以,他现在过生日,他妈妈想他回去吃顿饭,都不敢亲自给他电话,而是让保姆给他打电话,这个逆反还真是够逆反的吧!  相似文献   

14.
手里拿着最后的清样,我眼睛湿润了:"老师啊,想去看你,你却走了,再也不回来了。"3月11日上午9时16分,辽师大历史系教授、我的恩师田久川因患胃癌溘然病逝。仅仅四个半小时之后,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天,实在是巧合。但是,田老师的确与日本有着不解之缘。首先,他的名字很有"日本缘",30多年前,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曾私下偷偷给老师起了个雅号,叫"田久川四郎"。其次,田久川的确是日本问题专家,早在1987年就出版《古代中日关系史》一书。我是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77级学生,田久川是我平生接触的第一位大学老师,他给我们讲中国古代史,从夏商一直讲到  相似文献   

15.
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无聊。他把世界骗了,他的人生过得可不苦,到死都没有为钱财发过一丁点愁,从小在蜜罐儿里长大,父亲去世后又得到一笔巨额财产,当别人在辛苦讨生活的时候,他在书房里思考什么是痛苦,且一点不理会自己的书能不能卖出去。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谈判,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谈判的目的也千奇百怪,比如为了多看一个小时电视,为了提升职位或薪水,为了将产品的进价降低。既然,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谈判的实践之中,那么是否我们每个人都对什么是谈判一清二楚呢? 也许大多数人会说,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但是世界著名谈判专家盖温·肯尼迪用他的学说颠覆了我们心中的惯性思维。 谈判的目的是什么?在盖温·肯尼迪的《谈判是什么》一书中,作者清楚地指出:谈判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成功’。 那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谈判者,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到的,但还有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湖北省新一届老促会组成三个调研组分赴全省13个市州、40个县市区、76个乡镇、120个村和企业合作社,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接下来的工作怎么干?红色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如何更有效地传承红色基因?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对照中办发[2015]64号文件精神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老促会领导班子总觉得不够劲、缺味道,总觉得有差距。  相似文献   

18.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15):42-44
在中国的众多作家中,叶永烈的勤奋高产是出了名的.有人戏言,形容别的作家可以用"著作等身",而形容叶永烈就得用"著作超身"了.他自11岁起发表诗作,现在已出版了180多部著作.他早年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后来又以一系列纪实文学创作享誉文坛.他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等大部头传记文学,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久前,这住高产作家风尘仆仆地来到济南参加第19届书博会,在所住的宾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苏三 《西部人》2003,(12):44
有关余杰   王朔的书我可能买,但余杰的书我一般不会买,原因很简单:余杰已经钙化了.余杰就那一个谱肯定要摆终生,并且不同的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支持他.但反对他的读者恐怕都有一个理由:余杰不可能出人意外.一个作家走到这个地步也就是终结.余杰说过从头就能看到尾的人是个悲剧,但他不觉得自己是悲剧.   ……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社会氛围太过功利,不重视自身乐趣。没有养成对读书的热爱是很遗憾的,人生中少了很多乐趣。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学科——社会学,还教怎么做社会调查,自然科学则要教大家怎么做实验。在这儿我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书,二是怎么思考。这倒应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