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向世界》2011,(10):86-86
“我觉得学中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我常去中国,我很想与我的朋友、对手交流.我蟛刚印慕中国文化,”德国乒坛名将波尔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今年1月,波尔开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说:“我希望经过一两年的汉语学习,能够和中国人聊天,这是我的目标。“波尔对中国文字也非常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相似文献   

2.
去了一趟德国回来,人们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想了一下我回答:面包。 就像米食之于中国人,面包之于德国人是一日三餐都不可缺少的主食。但是德国人对于面包的狂热与专注,却让我这个中国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3.
去了一趟德国回来,人们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想了一下我回答:面包。 就像米食之于中国人,面包之于德国人是一日三餐都不可缺少的主食。但是德国人对于面包的狂热与专注,却让我这个中国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4.
十五年前的一天,我讲完课回家,进门看到了一位25岁的德国小伙子师凯亚,他专门来此请教“易大传”的伦理精神。那时,东欧巨变,东、西德刚刚统一,师凯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求中国圣贤的道德学问,目的是为西方企业家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范本。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他把中国古老的“易经”中的伦理精神视为成功企业家的人格修炼的训条。感谢这个德国青年的慧眼启迪了我的中国心,在中国人冷遇“易经”而全盘西化的时代,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孜孜以求中国的文化精粹的源头活水——“易经”.这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和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的交往,是缘于今年1月份的一次晚餐。当时大使先生到中国只有5个月,对中国不太了解,和其他一些外国人的想法一样:他认为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得很好,中国人一定是仰着脖子看他们,并且他也同样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环境的压力很大,并为此非常担心。  相似文献   

6.
我和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的交往,是缘于今年1月份的一次晚餐。当时大使先生到中国只有5个月,对中国不太了解,和其他一些外国人的想法一样:他认为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得很好,中国人一定是仰着脖子看他们,并且他也同样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环境的压力很大,并为此非常担心。  相似文献   

7.
少想一点点     
有一次,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海归朋友聊天时,我自然问起他留德的感受,并问他对德国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是德国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说了令我吃惊的一件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二战时期修筑的。  相似文献   

8.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4,(11):16-16
习近平夫妇应德国“第一先生”之邀,去德国总理默克尔家做客。主人送了一件意外礼物:“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网上随之出现揭秘文章,分析德国人的真实用意,认为这是德国人的阴谋云云。小学时学过一句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总是觉得,天下哪来的这么多阴谋,哪有这么多的所谓“真实用意”。更重要的是,世上有阴谋又何足惧。脑筋或许可以简单一些,心态或许可以阳光一些,把很多的聪明才智用于揣测别人内心深处的活动,太亏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连玉如 《环球财经》2009,(11):27-29
20年前的1989年,我还是一名留学生,在(西)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柏林墙”倒塌以及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我都亲身经历了,这是我作为一名德国与欧洲问题研究学者的一大幸事  相似文献   

10.
《西部论丛》2008,(5):81-81
德国汉学家顾彬最近又批评中国作家,说他们不学无术,一有空就喝酒吃饭。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对“两会“报导的抱怨“两会“就让我看见“两会“,而不是花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正经内容太少、花边新闻太多是他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不能笼统地说外国媒体、外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其实,在德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跟我一样,认为中国的发展很好,虽然有问题,但总的来说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每次的《成功战略》讲座,我都要请一位特约嘉宾来“现身说法”。在北京,我有幸请到了德国施坦威钢琴中国首席代表、钢琴制造大师施岩先生来讲他所在公司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1我作为一个访问学者到德国东南部帕骚市的帕骚大学从事讲学和研究工作,因些在德国住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注意到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物价问题。比中国贵得多初到德国时,我发现那里的  相似文献   

14.
《环球财经》2014,(1):156-158
2012年11月25日,在“第三届中外政商领袖华佗论箭”上,我与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aSchroder)、法国前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Sarkozy)、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Go.onBrown)三位嘉宾探讨中国问题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教育,其中焦点则是大学招生l:l~J太高。施罗德更是以德国为例,用事实证明德国之所以在欧债危机中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原因便是他们有着强大的技术型青年作为后盾。  相似文献   

15.
王磊 《中国报道》2012,(10):48-48
金秋时节正是大闸蟹上市之时,当中国人正在如痴如醉地享受这一美食时,德国人却因为大闸蟹的入侵而头疼。早在1900年,中国的大闸蟹就开始“移民”到欧洲。1933年,德国科学家调查后认为,大闸蟹是通过商船的压舱水从中国“迁徙”到欧洲的,从此在欧陆江河“横行”,成为德国唯一淡水蟹。  相似文献   

16.
刘立群 《中国报道》2009,(6):106-106
对中国渎者来说,德国人弗郎克·泽林的名字还很陌生,不过他在德国已颇有名气,因为在短短几年内他相继出版了5部与当今中国迅速崛起有关的书。他与前总理施密特合著的《与中国为邻》出版后引起轰动,另一部书《中国震惊》出版后迅即登上德国畅销书宝座。2005年泽林出版《中国密码》一书德文版并随后译成英文,一经问世便引起评论界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称“如果德国不愿接受惨遭淘汰的命运,则必须破解‘中国密码’”,而此书正可以“唤醒德国人”。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德国,成长在德国。自小就对中国这个国度充满了好奇。 1991年,我到中国来任职,至令已有6年时间了。这些年来,我每隔一、二年,就代表银行到世界各地走走,先後到过西班牙、比利时、丹麦、瑞典、瑞士、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以及斯堪的那半岛等地,将中国的形势,向外介绍,把这些国家的企业家、金融家、实业家、财团,吸引到中国来做生意。几年来,东方汇理银行参与、组织了90个项目  相似文献   

18.
追赶德国     
曾经,追赶"德国制造"对于中国来说是个不可企及的梦想。读了这期封面文章,了解到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的关系,对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制造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创新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津津乐道于德国人100多年前在青岛修筑的雨污分流的下水管道,我们把与德国合资生产某品牌轿车奉为"神车",我们以买一款"MADE…IN…GERMANY"的家用电器和灶具为荣……我觉得,"德国制造"能够木秀于林也许源于德国18世纪到19世  相似文献   

19.
《环球财经》2005,(1):80-81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最新发布的一项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良好,但不够深刻;德国品牌优质优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人认为中德关系是友好的,并且认可程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调查结果来自零点调查多年来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眼中的世界调查》。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住了几周,其间,一些生活小事使自己感想颇多,也许是因为曾在美国小住过几天,在德国所见的事事物物总是要和美国的东西扯在一起,当然,在这中间,中国情结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一入德境,首先令我发生兴趣的是德国的马桶,原因极简单,“没见多怪”!德国马桶的最大特点是“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