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途径。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  相似文献   

2.
浅析规模化经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存在着农民素质较低、城乡二元户籍障碍、乡镇企业及城镇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等突出问题,并呈现出一些转移的新特点.根据其现状和特点,在制度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集群经济和国际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就业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 ,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 :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 ,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营规模狭小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技术装备低下 ,企业创新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 ,乡镇企业要实现大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一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 4 5亿劳动力 ,但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约有 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通过继续向农业内部的深度、广度进军实现就业 ,有的通过空间转移到城市实现就业 ,而绝大部分要通过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因此调整乡镇企业结构 …  相似文献   

4.
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过多,是全国也是我省面临的跨世纪难题。就全国而言,我国农村共有劳动力45亿人,乡镇企业已吸纳1.4亿人,据估算农业生产的就业容量是2亿人,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1亿多人,今后每年新增劳动力约500万人。我省在“九五”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转移。可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相当繁重。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形势相当严峻。怎样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全国各地和我省都有许多成功的作法,本文想着重探讨温州是怎样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他们有哪些经验值…  相似文献   

5.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逐年增长。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代替,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这种大规模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给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增加了许多难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1.相关概念界定。农业劳动力指从事狭义农业即种植业(主要是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12大类农产品)或广义农业即种植业之外再加上畜牧业、水产业的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指在上述产业领域无法容纳或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指居住生活在中国约80万个行政村(含约500万个自然村)的劳动力。他们从事农业以及二、三产业(构成了乡镇企业的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村庄中的所有产业均己无法容纳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观察。农村劳动力则主要从居住地角度进行观察。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原来生活在村庄中的劳动力进入城镇谋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并存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对立关系,其对立性集中地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途径:正式途径,非正式途径和非法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近四千万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大都以非正式途径为主,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两个途径中,正式途径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和成本与收益都是零,即无代价地获取城镇社会保障,无任何补偿地放弃农村社会保障。而非正式途径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未能得到国家承认,一方面仍就享有农村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也不享有城镇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3.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们要为多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谋划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是否耗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彻底完成转移的时间要多长,农村劳动力的外地转移和本地转移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回答这些总量和结构性问题,是布局、谋划国家重大战略,出台产业、社会等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同时,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有的转"、"有岗转"、"有效转"问题,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置于"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住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城镇转移就业渠道、稳步拓展农村就地就近非农就业空间、加快相关领域制度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4.
于学花  栾谨崇 《经济师》2003,(9):186-187
现阶段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农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 ;经济的较快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 ;相关制度创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及消费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四川省劳务经济和农民收入、消费基本状况(一)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根据省农劳办提供的资料,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勇 《当代财经》2006,(7):70-73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4亿多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将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