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中部"珠三角"核心地区发展很快,相对而言,东西两翼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慢,两类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而东西两翼又各有自己的区位比较优势,工业结构与"珠三角"核心地区也具有互补性.因此,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地区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将市场主体的自发创新和政府的大胆尝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形式,对实现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转移"对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具有工业结构相似度比较低、政策及区域合作、地缘、人缘优势及文化背景相似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承接地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转移成效受制约,转出地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等不利因素。对此,应创新产业转移的微观转移模式,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变单一产业转移为产业链整合导向转移,提高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强粤东西及北部地区的环境建设,完善劳动力培训就业及宣传等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3.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赋予了东部地区新的后天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阶段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性。因此,开发西部必须在西部地区先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西移。  相似文献   

4.
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实现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和效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并不必然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既需要产业转出地的转移推动力,也需要产业转入地的转移拉动力。产业转入地的转移拉动力表现为适合产业生存的产业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理论对中部经济崛起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其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深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及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构建接受产业转移通道,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上,重新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进而河南省才能够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承接好产业转移的原则和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7.
东部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对西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是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东部产业集群产生的极化效应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后天优势,不利于东部产业的西移,东西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因此,西部地区应采取相应策略培植本地区的竞争力,尽量减少东部集群极化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商务成本均较低的比较优势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降低加工企业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应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为实现加工产业的顺利转移,还应采取政策引导、改善软硬件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政府作为投资环境的提供者、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产业招商的主导者,如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承接好的产业转移,是内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投资环境、产业政策、产业招商三个方面阐述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亟待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广东省为例,详细分析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及其特征,并指出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13.
运用份额-分离法对1998~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点城市和区域进行产业优势分析。结论表明,根据具有不同区位优势地区应采取有差别的产业转移支持政策,重点发展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的保险业,发挥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担风险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二者良性循环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既是绝好发展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中部地区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时机,科学、合理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着力提升综合优势、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深化和整合等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当前处在"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实现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产业转移,将有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反梯度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文章对反梯度转移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编制了中部六省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表,确定了中部各省的优势行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承接产业反梯度转移的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16.
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的考察认为,东部地区以成本节约为目的的产业转移不具有现实意义,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必须要通过吸引市场扩张型产业的转移,实现地区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17.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的陇南地区.如何抓住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提高产业转移的对接,通过产业转移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陇南实际,针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产业转移对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东部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桂东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前沿优势。文章在全面分析桂东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东部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实现东部与西部产业的顺利对接,以避免西部受到较大冲击.对接的模式可采用名牌产品扩展型合作方式、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合作模式、东西联合开发西部优势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型合作模式、聚集型合作模式、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模式.恰当的对接模式可以促成东部与西部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大量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疆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应该抓住此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海关而言,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融入大局,强化建言献策,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创新思路,提升监管效能,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高效的通关环境;主动作为,突出工作重点,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特色服务;利用优势,加强统计分析,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及时的预警监测;把好国门,正确履行职能,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贸易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