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在十届人大通过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标志建立起来的,此后各地方政府也相应设立了各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委托—代理"模式中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宁波市国有企业监管运营体制现状问题入手,着重分析问题根源,为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监管运营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状透视:目前,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但是,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并不同步、与中央相比,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明显不一截至2004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才全部组建完毕,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中,但中央和地方改革进展并不同步。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究其本质属于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存在先天缺陷,后天建设又相对滞后,因此导致国有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创新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准确定位国资委性质,落实其权责;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委托代理结构,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完善两级管理体系,优化三层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一要有利于支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康有序地发展,二要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三要有利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也发生了变化,今后一段时间,国资监管应重点完善国企改革与发展、产权改革与流转、国资监管与营运、国资布局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一要有利于支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康有序地发展。二要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三要有利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也发生了变化,今后一段时间,国资监管应重点完善国企改革与发展、产权改革与流转、国资监管与营运、国资布局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指导监督办法》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明确指导监督的分工领导,加强机构之间纵向的沟通协调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5号,以下简称《指导监督办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资委系统全面加强地方国资监管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国务院国资委以修订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施行该《指导监督办法》,规范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地依法履行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职责,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水平。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大,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指导监督办法》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2005年应该是地方国资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年。在年初的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国资委提出,全国448个地级市要在6月底前建成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形成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具渗透力的国资监管体系正在强势推进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涵义,其次分析了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总结了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国资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建立新国资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首先要加快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机构,使出资人真正到位并行使其职责.其次要根据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的原则,建立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再次要构造有利于国有资产经营运作的体制架构,形成监管与经营的有机结合.从目前国资监管体制建设和实际运作来看,在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层架构,让国资监管者做了自己做得了、做得好,并且是非其莫属的事情市县级国资机构如何根据本地实际,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是当下地方国资的重要课题。衢州市国资委针对当地国资国企小而散的实际,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精神,积极推动国资职能改革和监管体制创新,建立了"国资委一国资公司一实体公司"三层架构监管体制。这一体制以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关联各方的普遍认可。三层架构的内涵与许多地方一样,衢州市经营性国有资产原本分布于政府的众多部门、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一、明确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的总体框架 2003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以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今后的三至五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加快构建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国资委需要对建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提出整体设想并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要举措。然而,必须认识到,"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并不适合于所有类型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应该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实行分类监管,同时,如何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中国汇金模式以及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国有资产能够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近乎绝对性的作用。所以,对于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此开展研究,论述了强化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管理在会计基础工作、内部审计、社会监管、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的措施,为我国更好的实施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尽会主任李荣融日前表示,对于国有资产监管范围而言,经授权,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以监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对于地方国资监管机构的组建,国资委总的考虑是,必须严格贯彻《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物质基础。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的重大问题。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国家财产安全,阻碍了国有资产发展创收的途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原有落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规范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发挥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运营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改革是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1987年7月,深圳市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1996年12月,市政府进一步对市级资产经营公司的规模、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新成立了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和商贸投资控股公司,逐步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办)——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结合实际,本就这一新体制中的中间层次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法新规     
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将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方国资委可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授权,逐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国资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建立新国资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首先要加快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机构,使出资人真正到位并行使其职责。其次要根据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的原则,建立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再次要构造有利于国有资产经营运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载体。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探索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与国有资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博弈过程,提出了一些关于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资产与产权》2003,(6):46-46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表示,就国资监管范围而言,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授权可以监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