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丽 《魅力中国》2010,(33):34-35
依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除提起行政诉讼时要求附带审查之外,相对人不得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监督体制的缺陷要求将抽象行政行为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业已成为学界有关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侯瑞锋 《魅力中国》2014,(10):301-301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建立相应的司法审查制度是当今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缺乏明示的宪法和法律依据且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使其为数众多的行政机关滥用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权,不仅降低了法律的威信,也严重侵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这也是充分实现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切实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侯媛媛 《魅力中国》2010,(32):157-157
我国自1990年颁布实施《行政诉讼法》至今已初步建立起行政诉讼制度,对于解决行政争议案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观念等的原因,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虽然几经拓展,与行政诉讼建立初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司法机关仍只能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却是无能为力,这种现象阻碍了现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利于人权的保障。由于抽象行政行为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更容易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是我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要求。笔者以期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对我国目前的司法审查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因现代宪政制度的共性,各国政府都将其视为行使行政职能不可或缺的手段.但随着"行政国家"、"全能政府"的出现,行政权力极度膨胀,危及其他国家权力及公民权利,"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致于其有完全演变成一个社会毒瘤的趋势."各国为了限制、防止这种副作用的产生,无不采取各种途径限制行政权,规范行政行为.因抽象行政行为在行使行政职能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本身对行政相对人利益影响的广泛性,各国都将加大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但对抽象行政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法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我国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的新时期,有无必要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呢? 一、市场经济和抽象行政行为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应当是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的具体制度等各方面都可归为转型、渐进阶段。在此阶段,从市场主体、市场行为一直到市场客体都需要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大多需要由政府来规定和执行,以便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抽象行政行为正是政府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往往通过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  相似文献   

6.
孙坚 《魅力中国》2010,(28):165-165
一、行政问责的内涵 研究我国地方政府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就必须弄清楚行政问责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行政问责。多数学者认为,责任政府理念及践行是行政问责的起点,建设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必须迅速、有效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而行政问责制正是建设责任政府的题中之意。它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基于其工作职责而作出的行政行为监督和审查,对由于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绩效和行政秩序,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依据法定程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一直被排除到司法审查范围之外。在当前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大背景下,将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文章力图从现有的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找到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范围的种种理由。  相似文献   

8.
陈浩 《理论观察》2008,(3):74-75
理论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损害救济制度的探究已久,揭开抽象行政行为的神秘面纱,将其纳入司法机关的视角下进行审查,健全对权力的审查和救济机制已为多数学者认同。但是,对具体制度予以构建的同时,不得忽视对行政自诉与行政公诉的关系以及司法救济内部结构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逐一分析,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角度出发对其产生根源进行了探求,并希望能从公益诉讼角度打开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它以群众力量为坚强后盾,针对政府及党政机关各部门在行使职权、履行其职责的行政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有效的抑制权力行使者的不良动机和行为。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增多和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舆论监督不但有益,而且必不可少。它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民主与公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逐一分析,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角度出发对其产生根源进行了探求,并希望能从公益诉讼角度打开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韩俊森  姚冲霄 《魅力中国》2011,(11):111-111,103
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对于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促进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切实转变作风,进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权力本身不产生腐败,但往往在行使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被异化或滥用。如果不能解决权力运行过程这个关键性问题,行政权力就不会在阳光下运行。加强与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与结构,对于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国政府行政保持良性运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不仅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行政权力自身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求。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审查范围的限定。对学术观点和目前权力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将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较为合理的制度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奕含 《中国经贸》2009,(10):164-164
行政权力是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公共管理的权力,是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和搞好行政管理、建设好公务员队伍的必然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证行权力的高效运行,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目前,我国已形成的监督体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5.
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理论界及实际部门十分关注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问题.作为我国三大诉讼法律规范之一的<行政诉讼法>,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已有十二年之久,这部法律对于促进、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及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琰 《魅力中国》2010,(23):156-156
行政问责制是通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使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任命他们的上级和公众负责,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本文在行政问责制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行政问责制的重要意义;对《公务员法》在行政问责制方面的表现作出了既肯定又否定的评价;而本文的重点之处在于具体指出了《公务员法》作为公务员基本规范在问责规范方面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抽象行政行为是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不可诉的行为之一,但是无论从其本身的性质、司法审查的性质,还是宪政国家的要求以及国外的实践来看,抽象行政行为被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的合理性都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监督是行政问责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新闻管理体制束缚、行政权力干预、自身定位不准和行业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监督存在着独立性欠缺、知情权受限、自律性缺乏等问题。文章从明确新闻媒体监督的必要性入手,针对发现的问题,寻求有效的途径以实现在行政问责中新闻媒体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9.
王亚强 《发展》2010,(12):76-77
网络行政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通过综合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在对传统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等进行不断革新和改善基础上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形成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制约而形成的新型政府行政运作模式,实质是在政务网络上行政行为过程中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行为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政府执行力的法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瞿和 《开放潮》2006,(3):25-27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南博方的观点,他认为“可以强制实现其内容的效力便称为执行力”。通常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罗豪才教授认为:“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命令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依法定程序强制执行,有时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但有的学者认为执行力不仅对行政相对人法律效力,而且对行政主体亦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