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曲剧是中国五种曲剧(北京曲剧、云南曲剧、四川曲剧和白族的大本曲剧)之一,广大群众通称为"河南曲子",1951年被正式冠名称"河南曲剧".它是河南地区土生土长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浓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河南曲剧是中国五种曲剧(北京曲剧、云南曲剧、四川曲剧和白族的大本曲剧)之一,广大群众通称为"河南曲子",1951年被正式冠名称"河南曲剧".它是河南地区土生土长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浓厚的地方特色.近百年来,经过广大群众及专业、业余艺术人员的不断创作、吸收、实践、改进,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曲剧风格,被公认为河南省三大戏曲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石学仁 《魅力中国》2013,(28):99-99
一、曲剧打击乐的发展历程说到曲剧打击乐就要从曲剧的发展历程说起。众所周知,曲剧是曲艺鼓子曲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发展而成的,那个时候没有打击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著名戏曲作家、戏曲活动家樊粹庭,著名豫剧演员陈素真等,在内乡县马山口对郭振基(曲剧名艺人)、  相似文献   

4.
刘川平 《魅力中国》2013,(19):118-118
曲剧剧种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曲剧艺术主要是以唱腔为主,剧目以苦戏为多,观众群也是以河南为主题群。曲剧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我们许昌曲剧创建于五十年代,曾多次赴省参加汇演、调演及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观看了许昌曲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于六四年参加中南五省会演。  相似文献   

5.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6):77-77
张新芳为曲剧呕心沥血,倾注了她毕生精力与汗水,经受人间坎坷,历尽风雨沧桑,饱尝酸甜苦辣。一生中她主演了《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百余部传统和现代戏。献艺足迹走遍中华大地,演出万场有余,观众人数无法统计。几十年的实践与磨练,使她从“九岁红”雅号转而又被“曲剧皇后”、“曲剧魂”、“曲剧之光”等美称,她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领军曲剧的表演艺术家。张新芳为曲剧的形成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艺双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刘飞 《魅力中国》2014,(23):120-120
舞台戏剧艺术对曲剧戏剧的演出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来布置舞台,从而为表达曲剧戏剧的主题渲染曲剧戏剧的气氛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配合演员表演,吸引观众进入曲剧戏剧的氛围。这一切对舞美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加强剧本的解读,要懂得室内设计,服装等等。  相似文献   

7.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3,(29):103-103
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戏曲舞台、一生所奋斗的戏曲事业、一生所尊敬的戏曲观众,但是由他创立的海派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却成为了河南曲剧宝库中的珍品。广为戏曲界专家所推崇与研究,广为曲剧界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广为曲剧票友所模仿与传唱。  相似文献   

8.
田冠军 《魅力中国》2011,(1):104-104
由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派艺术创始人海连池和董秀娟等郑州市曲剧团的老前辈们联袂主演的曲剧古典戏《卷席筒》一经推到河南曲剧的舞台上,便一炮走红,成为郑州市曲剧团的打炮戏、  相似文献   

9.
张为刚 《魅力中国》2013,(16):126-126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走上了正规化,曲剧也不例外。曲剧属于地方剧种,在本剧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兄弟剧种很多好的精华,补充自己的不足。演员主要向京剧、豫剧学身段、表演等,打击乐也向京剧、昆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学习借鉴了一下身段锣鼓和表演锣鼓的点子。这些锣鼓点子通过艺术实践并根据曲剧表演的需要被采用。借用的点子,不仅丰富了曲剧锣鼓的表现力,而且很多锣鼓点子使用起来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不排斥吸收和借鉴。但是,我们也要对曲剧原有的、传统的、锣鼓点子进行挖掘和整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保持曲剧的原有风格和特色,以增强戏曲打击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寇准背靴>一剧是河南曲剧的代表性作品,更是我们洛阳市曲剧团的保留剧目、看家戏.由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大师马琪和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联袂主演的这部戏久演不衰,深受观众的喜欢.他们主演的这部戏被拍成戏曲电影(易名:<背靴访帅>)后,影响波及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对推动河南曲剧艺术的发展与扩大河南曲剧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新一代曲剧演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部经典名剧给接演下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0):82-82
曲剧《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是河南曲剧大师张新芳的代表作。谙熟曲剧传统、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张新芳老师,以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精神,取长补短,广征博采,在综合“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吕剧等姊妹艺术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方法,大大丰富了陈三两的音乐形象,还大胆借鉴了京剧的行当程式、台步、身段、水袖技巧,增强了陈三两的舞台行动和表演能力,既不失曲剧的风格特点,又有新的形式和光彩。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赵红梅 《魅力中国》2014,(19):24-24
河南曲剧音乐的革新与发展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着我们这个剧种的兴衰与存亡。曲剧音乐虽历史悠长,但它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这主要与曲剧的“曲牌体”音乐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实践证明,曲剧音乐要发展首先要在曲牌运用上下功夫,在保证曲牌结构的完整下大胆扩充发展,从而做到固本求新,移步而不变形。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一、河南曲剧的形成 大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临汝县(今天的河南省汝州市)一带有很多踩高跷唱小曲的曲艺班,这就是河南曲剧的雏形.在高跷曲搬上高台形成高台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张晓红 《魅力中国》2011,(1):100-100
1982年1月,河南电影制片厂将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的代表性演出剧目《风雪配》给搬上了银幕。这部戏曲电影艺术片随着拷贝的大量发行,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广为放映,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为宣传河南曲剧艺术、扩大河南曲剧在全国的影响与传播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田冠军 《魅力中国》2011,(4):276-276
由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和曲剧表演艺术家董秀娟领衔主演的《卷席筒》——剧于1979年拍成了彩色戏曲故事片。随着这部戏曲电影艺术片的在全国和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发行。一时之间,河南曲剧这个地方小剧种再一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郑州市曲剧团的知名度在全国戏剧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海连池、董秀娟等艺术家的名字也被全国戏曲观众所熟记干心,  相似文献   

17.
吴宝福 《魅力中国》2014,(20):105-105
河南曲剧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原大地,前身是“鼓子曲”,南阳大调曲子和洛阳小调曲子的结合体,由民间的“高跷曲”演变而来。“高跷曲”的唱腔曲牌来源于“大调曲子”,多是些短小、明快、易学易唱的小曲牌,如【阳调】、【剪剪花】、【满舟】、【银扭丝】、【渭调】、【茨儿山】等,这类曲牌旋律明亮、节奏活泼。但是曲剧诞生之时就伴随着中原大地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从劳苦大众中土生土长的曲剧。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曲牌,既可以表现人物欢快、愉悦的心情,也可以抒发人物悲痛、哀伤的思想感情,所以曲剧音乐家潘永长老师说:“曲剧音乐走两个极端:大喜,大悲”。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月,河南电影制片厂将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的代表性演出剧目<风雪配>给搬上了银幕.这部戏曲电影艺术片随着拷贝的大量发行,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广为放映,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为宣传河南曲剧艺术、扩大河南曲剧在全国的影响与传播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联合 《魅力中国》2013,(13):95-95
地方风格浓郁的河南曲剧,作为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儿女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河南曲剧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人民群众的喜爱,她已经为河南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将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河南曲剧,发源于洛阳与南阳,发展于汝州、登封等地,盛行于中原大地。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浓郁的历史积淀。河南曲剧又称曲子戏;它植根于华夏文明发祥地一洛阳、南阳等地,与中原文化一脉相称,是华夏文明、民间艺术的精髓。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明代中叶在黄河流域弹唱的俗曲小调。  相似文献   

20.
在河南曲剧的舞台上,<屠夫状元>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名剧.十分感谢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把他的这部代表作传授给了我,通过这部戏的多场演出,使我在曲剧丑角行当的唱腔和表演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