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岳坤 《中国西部》2008,(Z2):121-127
"泸沽湖"因为摩梭人特殊的"走婚"习俗和"母系"继承制度近年来广受关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西部开发"的进行,摩梭人的生活面临着"外来"文化的碰撞。几年前,我在泸沽湖畔的落水下村等地做了两个月观察和访谈,让我们一起看看旅游业带给摩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意为“母海”的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处。围湖而居的摩梭人以奇特的“阿注”走婚习俗和母系家庭结构,维持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古老遗风,因而被称为“女儿国”。多年来,海内外众多媒体的报道,早已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但就在这“女儿国”里,却有一户人家不采取走婚制,这家主妇也不是摩梭人而是汉人。她就是泸沽湖末代土司喇波成的夫人、号称“海堡王妃”、现年69岁的肖树明。提起当年的土司夫人,泸沽湖镇上的人就会说:“当年她可是一个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3.
泸沽湖摩梭人最为神秘的风俗是走婚,从古至今男不娶、女不嫁。然而,今年春季的一天,这里却出现了一场婚礼。  相似文献   

4.
扎坝:遗失在雅砻江深 谷中的走婚部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显然,泸沽湖是一汪明净的湖水;扎坝却是一片深遂的峡谷……泸沽湖摩梭“女儿国”的走婚习俗无端地为她增添了几许撩人的神韵;而生活在距四川成都600公里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境内的扎坝人,千百年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夜晚徒手攀高碉,为爱情“飞檐走壁”的奇特风俗; 比之摩梭人的走婚方式,扎坝人的“爬房子”求婚更惊险,更刺激,更彰显扎坝男子剽悍热烈的性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丽的泸沽湖的传说,人们已听得太多,其实有许多游客完全是为一睹那里母系社会的“走婚制”而去的。然而,有许多游客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还有的是以讹传讹,随意夸大摩梭人“走婚”的形态。如果你不是一个执意要在尘世寻找天堂的人,你就会在泸沽湖旁细细品味,我们的祖先怎样出生、成长、相爱和劳动,怎样度过一生然后告别这个世界的。摩梭女儿的人性魅力使我这个都市人倍感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相似文献   

6.
焦虎山 《中国西部》2006,(11):30-33
扎坝被称为“全世界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的地区”、“人类社会进化的活化石”。这里长期与世隔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孕育出和泸沽湖相近的走婚习俗。绝大多数扎坝人的家庭都是以母系血缘为主线而构成,家庭中基本上没有夫妻,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况居多。在这些家庭中,母亲是家庭的核  相似文献   

7.
寻访女儿国     
在云南西北丛山深处,隐藏着一个由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深水湖,叫泸沽湖。湖畔居住着人类母系氏族的最后部落——摩梭人。摩梭人盛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相爱的男女各居母亲家,男子暮来晨往,只在女方家过夜,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双方结合自由,离散随意。因而这里被称为“东方女儿国”。  相似文献   

8.
风土人情     
印度的童婚习俗婚是流行于印度教徒中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始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拉玛衍那时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印度妇女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迫使印度政府制定了“禁止童婚法”和“禁止童婚修改法”。但童婚陋习已是千年...  相似文献   

9.
长年生活在川滇高原泸沽湖畔的摩梭族,因为至今保留着古老的、被人们称为“人类早期婚姻活化石”的“走婚制”.而吸引了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个被称为“东方女儿国”的神秘族群.在打破以往宁静和封闭的生存状态的同时,其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婚姻习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摩梭女孩选择了与祖辈不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西部(上)》2007,(9):52-52
“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这是对如今社会孤寡老人的形象描述,也是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据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接近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处境.近年来社会上悄悄流行起一股孤寡老人“走婚”潮。所谓“走婚”,即不婚而居、不婚而伴。  相似文献   

11.
蔚明 《中国西部》2011,(19):81-81
记得看一部记录片.其中有香港口音的男游客在泸沽湖的摩梭族客栈大胆问道:“今晚可不可以走婚?”摩梭女子很委婉地指出:“要走,也只能去别的客栈。”摩梭族实行阿夏走婚制度,男女白天在各家劳作,晚上男子不惜走上十几里地,到女友家约会。  相似文献   

12.
乡风淳淳乡情悠悠──赣江两岸婚嫁俗曾广玉千百年来,赣江两岸青年男女们的婚事大多是沿着议婚、订婚、行聘、结婚的程序完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婚姻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仅有一些边远乡村保留着这种遗风。起媒结亲这个阶段就是议婚。...  相似文献   

13.
徽州地区由于其既"封闭"而又"开放"的社会环境,形成具有其地域特色的嫁娶习俗,传统的徽州地区社会习俗的典型陋俗包括:早婚、童养婚、抢亲,礼数繁杂,包含了大量的封建迷信的色彩。到了近代,徽州地区嫁娶习俗变化明显加快,由繁文缛节到简单明了,由封建迷信到科学文明,由约定俗成到有法可依,由父母命、媒妁言到自由婚嫁,徽州嫁娶习俗的变迁是中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4.
土族婚葬习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族文化的交融不断地变迁和演变,但是"舅权"文化历来表现明显,独具特色。它主要体现在土族婚嫁习俗和丧葬习俗中。一、婚丧习俗中的"舅权"文化(一)土族婚嫁制度中的"舅权"一场完整的土族婚礼虽然有"送亲"和"迎亲"两大部分,但在土族人眼中"送亲"的场面似乎显得更为隆重和热闹非凡。"送亲"过程中有严格次序  相似文献   

15.
"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这是对如今社会孤寡老人的形象描述,也是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据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接近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处境,近年来社会上悄悄流行起一股孤寡老人"走婚"潮.所谓"走婚",即不婚而居、不婚而伴.  相似文献   

16.
李斗才 《魅力中国》2011,(2):280-280
哈尼“哭嫁”习俗以及“哭嫁歌”的产生与哈尼社会父系制的确立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古代抢夺婚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哭嫁”和“哭嫁歌”并非同一时间产生与形成,“哭嫁歌”是伴随“哭嫁”习俗,是在男性的“允许”和促动下慢慢形成的。哈尼族传统婚俗当中的“哭嫁歌”为我们了解哈尼文化的提供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奇特阿注婚     
《西部论丛》2002,(7):63-63
<正> 泸沽湖畔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习俗甚为奇特。这里的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各居母家,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只建立一种偶居关系,由男子夜宿女家,第二天早上再返回自己的母家。由于偶居男女之间彼此互称“阿注”,意即亲密的朋友伴侣。于是,人们称之为“阿注婚姻”。 他们的婚爱方式很特别。男女相识,一般由男子主动求爱。有托亲友转送礼物表达爱慕之意的;有当面向女子表示交友之情的:“你今晚有空吗,我到你家玩可以吗?”“我们交个阿注好吗?”。倘不反对,便可赠送头帕或腰带和其他装饰品,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不必办什么手续,也无须举行任何仪式,男  相似文献   

18.
[简介]杨二车娜姆,摩梭人.与瑞典外交官石丹梧相恋七年,号称"国际走婚族".1997年至今已出版多本作品.其中2003出版的半自传小说<离开母亲湖>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交融,婚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喀什市维吾尔族人的婚礼习俗变化明显,表现为婚姻自由,彩礼以现金为主,婚礼仪式简化,婚服讲究,婚礼地点和时间适应时代变化,晚婚,通婚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20.
徐雁 《黑河学刊》2011,(6):46+61-46,61
摩梭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母系文化中的婚姻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是影响摩梭人和谐社区构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合理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