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华 《魅力中国》2010,(22):48-49
戏曲行当的发展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直到今天,生、旦、净、丑成为戏曲的四大行当。上千出的戏曲剧目中,有不可胜数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可以归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大的行当中,还可以再做更加细密的划分。本篇只对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行与且行做以较为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运玲 《魅力中国》2010,(22):56-57
行当,是戏曲表演艺术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手段,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戏曲中最早的两个行当——“参军”、“苍鹘”的产生算起,直到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形成,这其间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史,就是行当产生、发展、变化的成长史。  相似文献   

3.
康华 《魅力中国》2010,(19):64-65
戏曲行当的发展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直到今天,生、旦、净、丑成为戏曲的四大行当。上千出的戏曲剧目中,有不可胜数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可以归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大的行当中,还可以再做更加细密的划分。本篇只对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行与旦行做以较为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戏曲行当的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直到今天,生、旦、净、丑成为戏曲的四大行当.上千出的戏曲剧目中,有数不尽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可以归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大的行当中,还可以再做更加细密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张斌  孙炳乾 《魅力中国》2014,(25):85-85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舞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净行是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的一个表演行当。传统戏曲的净行俗称“花脸”,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武花脸”又称武净。和架子花脸有些相像,是在架子花脸的基础上,着重表现打、翻、摔,重视腰腿功、把子功和身段功,代表人物比如鲁智深、李逵、张飞等。铜锤花脸代表人物徐延昭、包公、曹操、尉迟恭等。我主要以铜锤花脸为主,下面就浅谈一下戏曲中的铜锤花脸行当。  相似文献   

6.
徐连奇 《魅力中国》2013,(16):94-94
行当、程式与人物塑造关系如何?这是戏曲表演中的核心问题。这里要先谈戏曲的人物形象特点。我倾向于认为戏曲与话剧、小说、影视的不同,人物与行当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典型性,后者重视类型性。典型性更重视人物性格的独特、鲜明,强调“这一个”,强调不可重复性,强调它的时代、社会的横向概括力,这应该可以从典型这个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中、从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中找到源头。类型性更重视千百年来相同遭遇的同类人群的情感经验及其抒发方式,因此可以也需要部分的集体重叠。  相似文献   

7.
薛娟 《魅力中国》2010,(25):341-341
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创剧目,以小生、老生、青衣、花旦、老旦行当为主的剧目都要远远高于以刀马旦、娃娃生行当为主的。生、旦多以文戏为主,不需要演员有太高的武打技巧,只要身段干净利索.有一副好嗓子。就可以从十几岁唱到六、七十岁。而以刀马旦、娃娃生行当为主的则对演员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得有高超的武功技巧.另外还得能唱。二、三十岁时可以演,但到四十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变化,很少有人能演了。  相似文献   

8.
王凤琴 《魅力中国》2011,(1):103-103
中国戏曲中的行当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从内容上讲,它是戏曲表演中艺术化、规范化了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行当既是形象系统,又是程式系统,  相似文献   

9.
杲翔 《魅力中国》2014,(25):90-90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程式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行当划分基本沿袭了中国戏曲的传统,根据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等将人物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生行中又分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  相似文献   

10.
郭志成 《魅力中国》2014,(7):114-114
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经过各个时期的传承发展、兴衰不一、今日见证,它好像是一桌丰盛的宴席,各有特色,品味具佳,多年来舞台上呈现出了生、旦、净、末、丑不同行当的艺术家。他们一生的作品被后人所继承,受观众所喜爱,他们的声音以及高尚的艺德,将永远留在了观众心中。  相似文献   

11.
杨建才 《魅力中国》2013,(13):99-99
曾有评论家说过:“戏曲就如一桌盛宴,如果说生、旦这些主角是盛宴中的大餐,那么丑角就是不可缺少的作料。”可以说一语道破了丑角在戏曲当中的地位,它虽身处配角地位,但是绝非可有可无。在众多的戏曲行当中,丑角往往以滑稽的动作、扮相和表演,进行插科打诨,不仅能缓和剧情当中紧张的矛盾冲突,而且能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好心情。在河南的众多的地方剧种里,大多数的丑角几乎都有以下的特点:‘面丑心善’,如《七品芝麻官》里的唐成,《屠夫状元》里的胡山等,他们或刚正不阿、或勤劳善良,在滑稽可笑的外表下,观众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真、善、美的东西。即使是不排除有一类‘面丑心也丑’的丑角行当,也不会像白脸奸臣那么令人憎恶,也许他们只是有些自私,或者是愚蠢罢了,这也是人性的一面,谈不上十恶不赦。  相似文献   

12.
王青 《魅力中国》2013,(8):343-343
戏曲中的老旦行当,是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唱腔特点是唱、念都用本嗓,唱腔高亢、粗犷、多充满沧桑感。老旦的唱腔最忌平直、强硬,而是要兼容青衣唱腔婉转和柔美。在表演上,要求演员用沉实的念自、沉稳的动作来表现人物。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因此,  相似文献   

13.
焦新庄 《魅力中国》2013,(20):103-103
中国戏曲中的武生就是生行中侧重以武功技艺塑造人物形象的行当。武生行当中有“长靠”、“短打”之分。两类武生扮演的人物不同,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长靠武生身着硬靠、软靠或箭衣,穿厚底儿靴,多扮演将帅、寨主一类身份较高的人物,表演上注重展示角色的威仪、气度,动作中讲究功架、造型,亮相时追求雕塑美。因其气势大,故而亦常被称作“大武生”。  相似文献   

14.
李凯文 《魅力中国》2014,(20):101-101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艺术更是缤纷多彩,而戏曲则是中原文化的一支独特的奇葩,魅力无穷,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它行当齐全,剧情丰富,表现形式更是多样化,我们河南的豫剧是以旦角。生角为主的多些,但武丑,尽管在戏曲五个行 当生,旦,净,末,丑中排名最后,可他在戏曲表演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次当武丑演员出场的时候,一趟键子,小翻过后,台下的观众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这就是武丑的魅力所在。武丑演员在舞台上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把中华几千年的武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充分领略到戏曲中武行的风采。如果把戏曲比喻成一朵绚丽的奇葩,那么戏曲中的武丑演员就是衬托在它周围的绿叶,虽然没有花的芬芳花的娇艳,但却别有一番风情。作为一名演员要做到“想人物之所想,行人物之所行真听、真看、真感受”。不能无动于衷,未卜先知,不演过程,只演结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用伪装掩盖真诚,久而久之,形成了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一般化的表演,使人物苍白失色。  相似文献   

15.
戏曲行当中的丑角,又名三花脸、小花面,俗话说:"生、旦、净、未、丑"百行丑为先.无丑不成戏,纵观古今梨园,但凡大戏,都离不开丑面,只不过扮演的角色大小,份量轻重罢了.丑行,以插科打浑,幽默、诙谐、灵活而见长;使戏剧变得轻快生动,丑是富有喜剧性色彩的戏曲行当,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角色.它凭着幽默的语言、优美的身段、诙谐的表演、高超的表演技术,使观众赏心悦目,为之开怀.  相似文献   

16.
李宝霞 《魅力中国》2010,(22):57-57
中国戏曲属于通俗化的范畴,它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表演艺术体系。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对“表演”这个词汇是最熟悉不过的。而我则是在越调表演艺术的一个青年后辈,主攻旦行,在戏曲舞台上度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时光流逝、年龄的增长,在戏曲艺术天地中,自己也曰益成熟。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魅力中国》2013,(19):122-122
亮相是戏曲演员熟知的。平平常常的表演程式。由于行当、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性格以及剧情、环境的千差万别,亮相的形体动作也就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8.
米小爱 《魅力中国》2014,(15):88-88
“流派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戏曲行当程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流派的产生与行当程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当是戏瞳演员的专业分工,演员能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有了行当程式。演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历经不断的实践、学习、借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得到同行的赞许、观众拥护基础上,成为后来者的学习典范,逐步成为独立于本行当的表演派系。  相似文献   

19.
董林 《魅力中国》2013,(13):103-103
京剧作为国剧,以表演为中心,老生是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中第一大行当,它的艺术魅力四出:名家辈出、名剧迭出、人物层出、表演胜出。  相似文献   

20.
刘喜英 《魅力中国》2013,(20):106-106
摘要:豫剧的每一个行当,在唱腔技巧上都有奇特的方法,本文从演唱方法和发声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豫剧的旦角行当的唱腔艺术,以及旦角行当有代表性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用声特点和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