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18世纪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作为东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国之间的交往在礼仪冲突上的争论,以及在各自的立场和交往原则上的差异使得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一行归于失败。也使中国丧失18世纪与世界交往的最后契机。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朝贡制度”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英国践行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秩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致。  相似文献   

2.
女真政权立国之始,便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的困绕。金朝统治者面对严守“华夷之辨”观念的汉族文士,历经几代女真帝王的不懈努力,逐步从观念上、政策上以及自身接受汉文化的态度上动摇淡化“华夷”观念,最终使得汉族儒士在对待女真统治的态度上由金初的势不两立到金中期的矛盾动摇,直至金末完全淡化消失这样一个阶段性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3.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政治思想,历来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严格执行."华夷之辨"曾一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一体化的进程,其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历史发展到清代,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文化的保守,再加上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所认定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专制政体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而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又在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文化定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和列强的关系,导致了"华夷之防"的疲软,"华夷之辨"出现嬗变.本文试对清代"华夷之辨"的历史递嬗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最近,亚洲是否正在形成"中国秩序",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外媒将亚洲正在可能形成的"中国秩序",解读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历史上"朝贡体系"的恢复,或解读为一种排他性的世界新秩序,尤其是一种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制衡与对抗策略,是对亚洲"美国秩序"的挑衅。这些都是误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于稳定与秩序的追求,中国人有较强的风险回避的倾向。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处于实力优势地位时建立的朝贡体制中有明确的体现。中国世界理念的第一个特征,是把建立秩序或确立有序状态置于效用函数中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之后,中国历史上追求实现的是一种等级间和谐的秩序。在操作层面上,实际存在的是一种对于体系内的行为体来说自由度很高、弹性很强的秩序安排。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看法,也影响到中国对于国际责任的态度,并使其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这样的国际责任观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汪蓉 《特区经济》2023,(8):110-113
安全互动塑造安全身份,进而决定安全战略。在“安全互动→安全身份→安全战略”的逻辑链条中,贯穿其中的有两种基本的安全逻辑:对立安全与兼容安全。本文以朝贡和平的东亚安全秩序为例,说明了其反映了兼容安全理念的兼容安全实践,并提出基于身份兼容的全球安全治理要注重管控防范安全对立和充实拓展安全兼容,以求实现一个普遍和平、共同安全和繁荣发展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质疑国际关系历史和理论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观的基础上,作者主张从欧洲或西方以外地区的本土出发,确立世界秩序研究的自主性,也即东亚秩序的自主性。通过对多年来人们习见的"中华世界秩序"说、"天朝礼治体系"说尤其是"朝贡体系"说等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作者认为,在东亚长期存在和延续的内生秩序有其内在理路。传统东亚秩序是一个共生体系或秩序,地区内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均能在这一体系中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相互间形成了处理彼此关系的一系列原则、规范、行为准则等,成为在若干个世纪中这一共生体系运作的条件。这一体系又是多中心的,并非单一中心的等级秩序。构成东亚内生体系的框架以及这种内生秩序运作方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多种互动方式、朝贡贸易、自愿交往、和平共生以及共同合法性,其中每一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们是构成和维系这一共生体系的原理,也是东亚内生秩序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秩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强东妮 《魅力中国》2011,(17):284-284
中国现今的许多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外交的“表达”,可以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予以看待和接纳,例如和谐世界观的提出,在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和谐”、“和合”思想后,又在外交实践时充分体现着“中庸”的思想,应该超越以往国际关系理论或者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看待“和谐世界观”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从“思想”到“理论”的迈进。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中国的外交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的以"华夷秩序"观为基础的外交,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屈辱外交,以及建国以来几经变化的外交,无论其具体理念如何改变,都可以发现传统思想的影子。本文据此做了简析。  相似文献   

10.
<正>蔷薇水又称为荼蘼花露、蔷薇露、大食水等。顾名思义是一种产自中东地区的花香系液态香品,并且使用较为先进的蒸馏技术来生存制作,在宋代中东人从广州港通过朝贡、贸易等渠道将这种香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其传至欧洲和东南亚,据《华夷续考》记载:"出大西洋国者,花如中州之牡丹。"明代史籍指出"大西洋国"即为葡萄牙,又"暹罗尤特爱重,竞买略不论值",暹罗即为泰国。关于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扬之水老师的《香识》之"玻璃瓶与蔷薇水"一节中有很详细的考证,而蔷薇水在中国的运  相似文献   

11.
频频约谈的国家发改委终于“下单”了.第一个吃罚单的是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5月6日消息称,联合利缉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利华”)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相似文献   

12.
张红  刘洪玉 《西部论丛》2005,(10):24-26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房地产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是聚集、分配房地产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由于资金需求和沉淀量的巨大性,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其产生和发展的二十年里,“房地产金融风险”一词始终如影随形,也在各种风险中备受瞩目。也因此,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重点调控的对象,几乎在每一次“金融秩序整顿”或“规范金融市场”的活动中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3.
朱凤华 《改革与战略》2005,(11):122-124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千年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文化在自身底蕴的积累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之中不断异化。其中,有广纳博采众家之长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有华夷隔绝的“停滞”时期.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中国文化都以其“有容乃大”的顽强生命力存在发展下来。在当今社会.中国文化一样随时代变迁.在此过程中,新的环境的影响.文化生存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本文就是从哲学角度对历来中国文化的异化生存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明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朝代。明初,为了防止倭寇骚扰,明政府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仅准许海外诸国以“朝贡”的形式,派遣使者附载方物入明进行贸易;隆庆之后,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又实行了部分开放海禁政策,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缴纳响税,出海贸易。因此,明代的海外贸易港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港,另一种是违禁通番的走私贸易港,第三种是申请文引出洋贸易的私人贸易港。有关这些港口的兴衰问题,近年来颇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专家之说纷法不一,本文拟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15.
时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感受到“市场无序”的危害性,意识到“没有规则和不讲规则的市场游戏”会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活力的丧失,进而危及大多人的福利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实现。但支持市场运转的“秩序”由何而来呢?市场自身不能创造秩序,仅仅依靠企业和公民的自觉努力也不足以创造市场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秩序。市场经济秩序主要只能靠政府来建构和维护。可以说,政府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者和维护者,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系起“决定”和“关键”作用。离开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无从谈起。秩序,是与规则或制…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2002年1月4日)目前,我国市场的无序是全方位的:市场进出秩序混乱、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当前阶段政府功能紊乱是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深层原因,也是解决市场秩序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为“错位”与“缺位”并存。政府有关部门应尽量减少直至取消配置资源的权力,废除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让市场竞争来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行政权力不再插手。与此同时,政府应在缺位的地方迅速补位,主要是三个方面:清晰和保护产权、完善市场规则建设、理顺利益关系。在…  相似文献   

17.
吕秀雯 《中国经贸》2014,(18):33-33
暹罗,现今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清朝统治时期正是暹罗封建经济发展的顶峰,也是中暹贸易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而官方朝贡贸易则是最主要的贸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环球财经》2008,(12):28-28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等场合多次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应“构筑新的金融秩序”。尽管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出口减少等打击,但中国视此次危机为构建对本国有利的新秩序的机遇,正准备积极出击。  相似文献   

19.
徐定宝 《宁波经济》2004,(6):44-47,48
曾有过深厚友谊的黄宗羲与吕留良,均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然而两者最终交恶,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造成之间友谊断绝的根本原因,则出自对“华夷之辨”理解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毅 《中国报道》2010,(7):110-110
“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之际,气节与风骨又一次周期性地成为了时代的关键词。曾经信守“华夷大防”信条的儒者在历史裂变的关口,自觉或被迫地选择去“站队”—志高行洁的“遗民”,抑或是为人侧目的“贰臣”,这对于他们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个沉重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