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谋深高铁新城的发展蓝图,理清发展战略方向和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赛道高铁枢纽是现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汇集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相互作用产生巨大动能,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湖州高铁站片区正值加快建设的起步阶段,而其他高铁新城快速发展的经验已难以复制照搬,需要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赛道。  相似文献   

2.
高铁的规划建设将促使沿线城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特别是高铁站场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将使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提出了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研究的议题,以福厦高铁泉州站为案例,评价了泉州发展高铁站场经济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泉州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交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络的日益完善,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步入了高铁新城的建设之中,为城市发展开拓了新区域,但能否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是高铁新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国内高铁新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深入分析现有高铁新城的建设背景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选择发展模式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力求为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铁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支撑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铁的发展一方面将其运输优势惠及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对高铁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文章从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高铁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凝结万千梦想,再展希望之翼。100年前,济南自开商埠,西部城区开启了济南的商业梦想;100年后,京沪高铁呼啸而至,济南城再次一路向西,借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东风,西部新城灿然现身于公众视野。拥抱高铁时代,借"节"强势崛起。京沪高铁开通、西部新城建设、张庄军用机场搬迁、"十艺节"举办等机遇叠加,省城西部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济南处于京沪高铁黄金分割点,槐荫以其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异军突起,按照"3355"发展思路和"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的开通,我国各地开始了建设高铁的热潮.我国不仅走在了世界高铁建设的最前沿,而且投资规划同样为世界第一.毋庸置疑,高铁可以缩短空间距离,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接踵而来对高铁安全、融资以及资金投入产出方面的忧虑,也引发了高铁投资热的降温.因此,中国需在科学论证,确保高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高铁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一直处在世界的前茅,拥有全世界领先的技术,中国高铁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高速铁路隧道作为高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施工难度大,存在的缺陷多一直引起高铁行业的重视。整治高速铁路隧道存在的缺陷已经成为高铁建设中重之又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高铁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在一年多的运行中,我们运用了高铁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注重安全体系建设,责任制建设,又结合铁路施工的特点,探讨一套高铁安全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中国高铁也迎来了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高铁的需求性和依赖性也是相当巨大的,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高铁发展的前景必定也是可观的,而且其价值也将实现最大化。中国高铁发展引领着上下游多个产业的快速转型与升级,同时,高铁的发展带动钢铁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使中国逐渐走出"世界加工厂"的制造业格局,高铁成为我国跨境贸易、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与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相呼应,做到互联互通。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高铁的发展值得探讨,与西方国家的经验相比,中国高铁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高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必将推动"散客自由行"较快发展,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品位高、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高铁沿线旅游合作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旅游业要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应重视高铁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的多网融合,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支柱产业应主动接轨高铁,重视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完善散客出游环境,以实现"高铁时代"我国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高铁项目建设,为铁路基建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新的挑战,其中长三角高铁建设项目引起新一轮的关注.如何确保高铁项目的建设成效,跟踪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跟踪审计进行简要阐述,并将跟踪审计与长三角高铁建设进行结合应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待高铁建设达到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郑西高铁为例,阐述了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要借助郑西高铁的发展契机推动旅游营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旅游整体优势;凭借便利的区位条件加强省际旅游联动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结合高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李彦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08-113
合理的公共政策规划是促进高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基于国际铁路联盟公布的数据资料,总结中外高铁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相关国家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产业规制、土地开发和运价调整领域的经验做法。结果发现,尽管我国与日本、法国等国在发展高铁过程中的做法有所差异,但合理的公共政策规划保证了高铁项目的顺利开展。未来在开展高铁建设的过程中,要理性借鉴其他地区在协调政府市场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方面的实践经验。此外,要将高铁发展的“事前规划”与“事后评价”相结合,重视高铁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天下事     
《发展》2015,(2):73
高铁各国发展迥异中国异军突起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铁路系统通常被认为是高铁。全球首条高铁起源于日本。自2004年起,中国通过对高铁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经历10年的发展,高铁通车、建设里程均达到世界第一,高铁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同时,高铁技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通车运营高铁的国家有18个,通车里程达29 750公里。其中,中国通车里程数世界第一,为14 955公里,占全球总通车里程的50%;西班牙通车里程数3 100公里,为全球第二,欧洲第一。从全球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各地区也根据自身情况,已建起了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做到整合和真正的信息共享.文章介绍了高铁通信共享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新技术在高铁通信共享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及高铁通信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高铁通信共享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视角,理论剖析高铁建设作用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多时点双重差分相结合,从服务供给强度层面实证考察高铁建设如何影响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研究表明,高铁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高铁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同时能够影响周边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其空间溢出效应在1.5 小时 -2 小时的通勤时间内相对密集;高铁建设能够扩大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且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不平等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非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是高铁建设实现制造业生产率进步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工资薪酬对高铁建设所引致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高铁通车前,西部新城将完成高铁配套的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基本完成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熟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打造、功能配套,形成西部新城区发展的基本框架.在2013年第十届艺术节举办前,还将完成文化、会展、商务三大中心以及高铁站至三大中心的景观轴线建设,片区景观环境体系建设同步完成,并启动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铁建设有很大程度地发展。高铁运行所产生的列车空载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文章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解决此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加强高铁的营销,最大限度的解决高铁空载问题,从而有效地开发高速铁路这一巨大潜力资源,促进我国高铁的发展。文章将对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高速铁路客运营销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铁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基于高铁服务驱动和高铁建设引致两条路径,采用SD模型研究不同路径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认为:高铁服务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存在延迟现象;高铁服务驱动对科技创新具有持久促进作用,而高铁引致创新对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阶段持续推进作用,利用不同高铁促进路径对科技创新存在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中国高速铁路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的建设发展的内在原因、实现过程和建设成就;分析了中国高铁技术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跨越的国内基础、发展策略和实现方法;展望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前景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