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产业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清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竞争力关系的假说后,选取中国部分城市的样本指标数据,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构造城市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运用模糊曲线分析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初步的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是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成或影响力量,技术性基础设计对城市竞争力越来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求得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权重值,然后以2010年各城市的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并进行了分析与等级划分。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层次分析法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在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能力是武汉经济圈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武汉经济圈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文中认真分析了武汉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武汉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各单项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要使武汉经济圈不断发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圈内其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对提升吉林省城市竞争力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入手,探讨了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意义、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求得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权重值,然后以2010年各城市的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并进行了分析与等级划分.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层次分析法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在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企业竞争力基本理论提出了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同一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长三角1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各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的排序,同时总结了各上市公司在市场盈利、资产结构、组织运营、科技创新各方面的优劣,以及不同因素对公司动态竞争力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城市创意产业的价值生成系统,从价值链的角度来构建城市创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客观赋权法的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应用线性加权法来进行福建省各城市创意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深入分析每个城市各指标的优劣势,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打造城市品牌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部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打造城市品牌是经营城市理念的延伸,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城市品牌的涵义与构成要素入手,论述了打造城市品牌的前提条件,提出了打造城市品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戴雯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0):87-89
通过建立产业产出能力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了其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进而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归纳了信息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学机理和路径,并以海西中心城市福州市为例,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各子系统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其协调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市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城市生态住分析框架下,参考城市发展协调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实用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城市为例说明模型的运用与分析,以期对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和发展对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四组新西兰木材产业集群的分析来验证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所在。两组集群通过企业业主的支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另外两组集群命运正好相反。主要是采用结构和半结构问题来调查四组企业的经营者。调查发现,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如下特性:企业类型混合性:企业经营者对参与集群的期望值;企业集群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这些特性导致了两种不同企业活动模式来促使集群的形成。调查结果严重质疑一味鼓吹通过集群式发展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集群的竞争力又是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集群发展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市场开拓能力、集群资源整合能力、集群环境因素5个方面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河北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江苏、浙江、广东3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以及与我省经济总量相近的辽宁、河南、福建三省比较。研究河北省集群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内生竞争力和外生竞争力两方面影响因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用AHP-熵值法综合确定指标的权重。基于维度和阈值改进的指数型功效函数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再由组合赋权法得到综合评价值,由此反映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对2004~2013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4~2011年竞争力增长率较低,增长速度较慢;2011~2013年增长率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4.
外部经济通常被认为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鲜有文献揭示其变化规律。对浙江绍兴纺织集群的研究发现,当模仿创新达到一定程度时,集群的创新会因"搭便车"而陷入"囚徒困境",此类市场失灵会导致外部经济由升转降。通过以共享要素平台构建为核心的产业链治理,可促进群内各相关主体之间交易费用的降低和共生利益的形成,从而化解市场失灵,实现外部经济的由降转升,这一逆转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计等测度予以初步验证。产业链治理包括:在上游研发环节构建以"企企"间"激励相容"为特征的共享技术平台,从研发成果的形成、流转与应用层次使集群研发效率提升,技术共享面扩大;在下游销售环节构建共享市场平台,通过传统网下业态向新型网上业态的延伸及适度利润率的定价策略可实现销售规模内生性扩大;以及促进上下游环节间的协同互动。研究表明,集群内要素的共享面越宽,共享程度越高,其外部经济的增进越显著;建立在"企企"与"政企"之间激励相容及企业家才能内生性拓展基础上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5.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产业集群近年来呈现出跨区域扩张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也面临着跨区域重构,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已不仅是集群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依托“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全新产业链的竞争.本文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接着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的许多省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对新疆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的许多省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对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涛 《山东纺织经济》2013,(6):55-56,116
随着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深入,心理资本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它区别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独立存在,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引导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人们对城市幸福、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日益提高,其中大学生幸福感便是受关注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是集群中的创新行为主体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通过彼此深度合作,实现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在整个产业集群中的转移、共享、吸收与利用的过程。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是集群创新的关键。分析了产业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知识共享的内涵,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产业集群中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在知识共享策略中的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政府监管条件下采取知识共享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甘蜜  陈思  黄曦 《工业技术经济》2012,31(2):154-160
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一个重点工业经济圈,其工业经济与物流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区位商优势,对川南城市群工业发展以及物流市场进行了划分。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川南各市综合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再通过与成都市各项指标的比较,提供了确定物流节点数量的方法,并运用聚类分析对川南各市进行了分类,为进一步物流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