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量企业并购的案例和理论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并购的根基,是决定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指出,企业核心能力也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会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并购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以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并购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具体对企业发生并购前后四个周期内的企业绩效情况进行了比较,并且通过增量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衡量。研究得出,成长性企业其横向并购的绩效要优于其他并购方式。成熟性企业,则其混合并购效果优于其他并购方式。而衰退性企业,企业的横向并购并不能够使得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表现,因而该类企业进行纵向并购的方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是主并方和目标企业实现战略协同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主并方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敌意并购开始兴起并且在并购实践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鉴于此,本文从并购理论出发,研究并购理论中敌意并购的内容,为后人对并购的研究进行理论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作为一种企业整合、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的市场建设,国家战略实施尤其是国有企业调整转型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并购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同时国外学者的并购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市场背景,特别是政府控制下的并购整合。因此,本文选择了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市场背景下的政府控制与并购整合,以丰富并购理论并得出对我国并购实践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企业的企业层战略,企业的并购行为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一般而言,企业的并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于市场,有的源于被并购企业,当然也会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关。当并购行为发生时,风险也就会紧随其后。如何对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的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的对并购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企业战略管理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首先对企业并购的风险种类等问题进行了识别,并进一步的给出了企业并购的控制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共作为企业的战略行为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克服自身积累,突破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进而从企业并购的交易风险、整合风险和战略风险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并购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并购之路,但在众多并购案例中成功的比率不到30%,因此,对影响企业并购成败因素的研究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购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影响并购成功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制度、市场、文化等方面。通过对众多企业并购整合案例研究,研究者发现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隐形特质,隐藏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之下,渗透在企业各项活动中,决定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和风格,对并购双方的融合进程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企业文化整合成为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企业并购整合的效率,通过为文化整合的研究,探讨出可供复制的并购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战略并购是主并企业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并购,即将并购作为企业实现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待,目的通常不是为了实现投机性收益,而是旨在通过并购获得或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并购可分为:产业整合型、产业扩展型、新产业构建型。并购对象主要是并购公司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互补产品和替代品厂商,并购方式有横向、纵向及斜向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公司在本地或异地并购某竞争对手,改善和提高流程中某一运营环节,或实现优势互补,或实现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是面向供应商及顾客的并购,扩大公司的直接盈利空间;斜向混合并购则是公司利用现有营销渠道拓展与本行业没有直接关系或是有替代及互补关系的公司。不相关公司之间的战略并购往往会使企业处于混乱状态而使公司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业之间进行重组与并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企业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运营规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风险隐患。而在企业并购战略中,进行资产评估不但有助于并购企业准确掌握被并购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情况以及管理模式,同时也可以促使被并购企业更加明确企业自身资产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在了解资产评估为企业并购所带来的好处之后,对于我国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我国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时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是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企图获得控制权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并购理论的归纳分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原有并购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超大型企业的并购行为。企业并购的新发展呼唤新的并购理论,提出战略博弈是企业并购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公司兼并或发盘收购中,支付方式对收购者及被收购者企业的股东收益会产生影响。使用现金收购,意味着该公司的股票价值被低估或表明企业有足够的未来现金流量来抓住投资机会;而使用股票则是因为管理人员认为股票被高估或暗示收购者可能缺乏足够的内部资金来源。作为一种新现象,在与兼并或收购活动的相关方面,垃圾债券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硕博士论文为主,对当前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绩效管理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综述,以期让读者明了理论研究动向,探索出与生命周期各阶段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绩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维 《商》2014,(12):29-29,22
企业成长路径会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不断转变、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导致企业经历行业生命周期,从创业期到衰退期的过程。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外部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各方面都会发生改变。本文以华为为实例,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4.
企业生态位: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企业生态位,为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生态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企业生态位的形成过程,划分企业生态位的生命周期阶段,概括企业生态位不同发展时期特点,并依此构建企业生态位优化的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存危机,从而为企业加强危机管理,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及时而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面向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命周期角度阐述虚拟企业质量环,设计了面向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进行评价,并以某一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评价为例,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对虚拟企业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评价中的应用,评价结果可指导虚拟企业的运行并为下一周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构建工业园区产业链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提出产业链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发展能力两个概念,以其作为构建产业链的理论基础。产业链的构建应根据产业内在联系,理顺其逻辑和时空关系,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星  范宇 《商业研究》2003,(4):68-70
我国加入WTO之后 ,资本市场也即将对外资开放。从全球并购趋势来看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将成为下一个阶段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 ,这一现象应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内部机制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致使目前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呈现出速生速死的现象。民营企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并走向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每个民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低生命周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延长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然而,人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往往是就财务管理目标论财务管理目标,很少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把它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必须在建立新的生命周期模型认知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然后总结出一个具有全局性的企业财务管理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