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使当前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对人的行为加以事先引导、调节和控制,保障工作沿着事前设定的目标方向前进.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才能将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具体体现在一系列政策、规范、措施制订之中并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观念,使计划生育成为群众的内心愿望.  相似文献   

2.
李文言 《经济师》2008,(1):79-79,110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我县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于2004年初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一制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育龄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然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模式。不同形式的人口控制手段会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对这一制度在人口流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和人民经过十几年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和努力下,使生育文化具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意境,初步建成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生育文化氛围,已经可以上升到生育文明的层次去理解和认识。这就更需要我国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同时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使社会主义生育文化与生育文明融入群众身心,进一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3,(9)
文章详细论述了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在高校干部任用、实施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银香 《经济师》2012,(1):287-28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对象是千千万万的育龄群众,政策性强,工作要求细致、难度大。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更是千头万绪,过去的统计工作劳动强度大、时效性差、数据准确率低、受人为干扰的因素多、信息的使用低。自从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数据库以后,决策者可随时查阅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管理人员除正常的数据维护外,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充裕的时间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密切了干群关系,逐步实现了计划生育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使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受人为干扰的因素大幅减少、信息资源共享、检查督促工作更具操作性"的目标。在管理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个性化方面产生了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韩城市人口计生局不断完善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陕西省惟一的省级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抓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一、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找准与群众根本利益的最佳结合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计生工作的主旋律。然而,由于群众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育龄群众的生育意愿仍有一定的距离,只要人们的生育意愿还高于现行的生育…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行人口计划生育30年,在生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在我国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逐步的意识到人口的发展同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但是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及系统的探索。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发展情况入手,针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转型、改革等进行了论述,并详细进行了综合改革和计生协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内容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探析了我国人口现状后,从经济总量向上发展,计划生育起了很大作用;人口增长给就业带来一定压力;城市化是改善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保持适度人口增长会利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化的联系为主题展开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之对应的城镇化进程的关系;阐述了目前我国城镇化中面临的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一些矛盾。采用聚类方法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对计划生育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为了提供人们对人口政策的认识水平,顺利贯彻落实社会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动员和教育的工作.在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中密切关注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从计划生育的内容、科学避孕、计划生育宣传三个方面来阐述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吉林省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五关爱”活动(关爱计划生育家庭,强化政策导向,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新生儿,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女孩,倡导男女平等,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关爱育龄群众,增进生殖健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关爱计划生育困难人群,实施扶助创业,推进脱贫致富)。这是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人口安全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五关爱”活动涵盖了人口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人口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  相似文献   

15.
徐玉豹 《时代经贸》2013,(24):189-190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我国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国情在很多方面与日本相似,因此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制度建立背景、制度体系、运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好人口和让划生育工作;而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要有一支职业道德高尚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树立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形象,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人口计划生育30年,在生育文化建设方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在我国正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2日-12日,国家人口计生委赴浙江省调研组先后到杭州、宁波、台州、湖州、金华、湖州、绍兴、温州等7市11个县(区,市)12个乡镇12个村进行调研,重点了解浙江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情况,以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进展和当前难点问题,广泛听取了基层党政干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求,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人口老龄化,而且还给社会带来了男女比例失调、家庭消费降低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新人口政策,要求放宽计划生育,因此本文围绕人口政策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其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有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形势。从系统论和机制研究的角度,通过引入机制设计理论,在实践层面提出破解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难题的对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