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适应市场发展,实现均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外汇管理局近日出台《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整合了境内个人与境外个人的外汇管理制度,确立了结汇与境内个人购汇的年度总额管理模式,强调了外汇指定银行的审查责任,构建了新时期个人外汇管理制度,为我国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本文介绍了新规定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对外汇指定银行依据新规章办理个人外汇业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做了提示。  相似文献   

2.
天下金融     
权威观点个人购汇额度放宽推动春节出境游从2月1日起,新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表示,新办法将更加方便居民购汇和结汇,从而推动春节期间出境游。  相似文献   

3.
章彬 《中国外汇》2007,(6):75-75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实施对鼓励藏汇于民,便利银行和个人操作,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和交易的监管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省局会议精神,我们对个人结售汇系统作了抽查,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从两个月的运行情况看,自个人年度额度放宽以后,居民结汇、购汇意愿增强。预计今后会更加明显。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外汇管理政策由"宽进严出"逐渐向均衡管理过渡,在放宽购汇条件的同时,结汇政策逐渐调整为以实际需求为前提。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抑制非生产需求结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骗结外汇处罚条款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结汇政策的执行效果,亟需完善。其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现行《条例》无对结汇主体违规结汇的处罚条款。《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及其他外汇管理  相似文献   

5.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湖北省恩施州中心支局对辖内县市进行了调查。个人结售汇新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实施效果。一是居民个人购汇总量明显增长,已满足辖内大部分人出国用汇需要。二是居民个人结汇有所增长,个人持有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从外汇短缺到贸易顺差过多的失衡现象。随着个人境外学习、劳务、旅游、投资和对外贸易行为的增加,个人外汇资金跨境流动愈趋频繁,金额越来越大。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外汇管理部门按照均衡管理的思路,出台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严格个人超限额的结汇真实性审核。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抑制个人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结汇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玉 《黑龙江金融》2010,(12):21-22
目前,非居民外汇账户管理政策较为分散,散布于多项外汇管理法规中。这些法规包括:《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下称《细则》)、《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8.
2007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并实施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为个人用汇、结汇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办法》实施以来,个人跨境资金收付和结售汇业务明显增加,外汇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监管个人间异常外汇交易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和细则的出台,为抑制个人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结汇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部分客户为逃避对外汇资金的审核,在银行的协助下,采取各种手段分拆结汇。本案中,一位不在境内居住的境外非居民,与境内银行签订了一纸委托,银行将其汇入境内资金划转后分拆,顺利完成了结汇。银行如此“优质”和“到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对西安市个人外汇管理政策问卷调查显示,个人对外汇管理政策关注度显著提高,个人结售汇变化趋势与政策的调控重点呈现明显的正向对应关系。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主要是,个人资本项目外汇资金流入的便利大于流出,个人储蓄账户结汇管理有待进一步明确。建议尽快出台鼓励个人外汇投资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加强境内个人投资外汇保险所涉外汇资金存入储蓄账户后的结汇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个人外币现钞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外币现钞管理是我国个人外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近几年,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的个人外汇收支交易日趋复杂,个人外汇净流入规模迅速膨胀,已成为左右当前国际收支顺差格局的重要因素。虽然《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正式颁布后对个人外币现钞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现钞统计、流向监测、结汇等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就此对个人外币现钞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凡 《中国外汇》2006,(5):36-36
4月13日,央行就调整部分外汇管理政策事宜发布公告。同日,外汇局发布《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其中涉及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服务贸易售付汇及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三项政策调整内容。为何调整政策?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深化改革的同时如何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3.
受过去“宽进严出”的管理思路以及鼓励招商引资的大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国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呈现出重境内居民轻非居民、重经常项目轻资本项目的管理特征。从立法思路来看,目前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主要以1998年颁布执行的《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为基础,而对非居民个人外汇管理目前仍缺乏较完善的管理措施,仅有2004年颁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非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非居民因私用汇有较为全面的规定。从管理内容来看,目前个人外汇管理仍主要侧重于对经常项目下资金汇兑的管理,专门涉及资本项目下资金汇兑管理的较少,  相似文献   

14.
外汇理财产品到期后面临三难截止目前,吉林省各外汇指定银行2007年到期的外汇理财产品已陆续进入兑付期。据调查,客户对到期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处理包括继续投资该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结汇、提现和转投其他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到期的大额外汇理财产品的兑付受到了新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限制,具体体现在"三难":结汇难  相似文献   

15.
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财》2006,(5):6-6
央行调整外汇管理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4月13日发布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 一、企业开立、变更和关闭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由事前审批调整为由银行按外汇管理要求和商业惯例直接办理,并向外汇局备案。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允许有真实交易背景需对外支付的企业提前购汇。二、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并放宽审核权限。三、进一步简化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提高购汇限额,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在额度之内,个人凭真实身份证明在银行办理购汇并申报用途;银行对超过额度部分的个人购汇在审核相关凭证后按实际需求供汇。四、拓展境内银行代客外汇境外理财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五、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六、拓展保险机构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2007,(9):I0012-I0015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适应保税监管区域功能进一步拓展和转型的需要,便利区内企业贸易投资,经商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总局制定了《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见附件,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整合了现行适用于不同保税监管区域的多项外汇管理政策,在继续保持部分优惠政策的同时,调整了购汇、结汇等保税监管区域内外不尽一致的政策内容,并进一步简化了对外支付审核程序。现将《办法》印发你们,请贯彻执行,并就出口加工区企业外汇账户问题明确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的规定,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在外汇局核定的经常项目外汇限额以内的可以结汇,也可以存入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超出外汇局核定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外汇必须结汇,境内机构未及时办理结汇手续的,开户金融机构有权在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余额超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强制为其办理超限额部分外汇结汇手续,同一境内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将鼓励藏汇于民、坚持疏堵并举的管理理念与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和交易的监管相结合,对强化个人外汇资金流入、结汇的管理,打击个人外汇资金违规流入结汇行为,规范外汇指定银行个  相似文献   

19.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近一年了,管理办法规定了对个人外汇收支活动将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对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付统一通过外汇储蓄账户进行管理。现钞现汇账户合一。这是否意味着现钞现汇结汇价格相同呢?  相似文献   

20.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近一年了,管理办法规定了对个人外汇收支活动将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对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付统一通过外汇储蓄账户进行管理。现钞现汇账户合一。这是否意味着现钞现汇结汇价格相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