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推出一系列节能减排计划。针对火电厂的热湿烟气,昊姆公司研发出一套结合开放式吸收热泵技术、湿法脱硫技术的烟气深度净化及余热回收技术,对一台35 t蒸汽锅炉进行改造,以达到超低排放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当回收的余热用于加热90 m~3/h工艺水时,系统全年可回收余热总计3.8万GJ,折合标煤1 300 t;回收湿烟气中30%~45%的水分用于脱硫补水,节水量0.851万t/a;年减少烟尘和SO_2排放量25.23 t、27.68 t。该技术在余热回收的基础上,对烟气进一步脱硫、除尘,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以热能为驱动能源,其可以回收、利用余热,所以说溴化锂制冷机不仅是制冷设备,而且是余热回收设备。本文简述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概念、原理、分类和特点,介绍了焦化厂荒煤气冷却工艺和溴化锂制冷机的传统制冷流程,并对该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分析了溴化锂制冷机的运行费用、投资回收期和节能效益等,探讨了低温余热制冷和采暖联合应用在焦化乃至钢铁行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我国很多天然气输送企业在天然气的长输管道上进行余热再利用,通过回收燃气轮机尾部高温烟气来进行供暖、发电等。其中,压缩机组是天然气长输管道中增压站的关键设备,有效利用压缩机组产生的余热,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还可以保护环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燃驱离心式压缩机组高温排放烟气,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造成能源损失,因此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两套燃驱离心式压缩机组余热再利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硅锰合金矿热炉烟气具有高温、高粉尘、高黏结性,富含CO,余热回收设施易堵塞通道,目前缺乏有效的余热回收方法。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硅锰合金矿热炉出口烟气成分、烟尘形成机理,提出余热回收方法,分析了回收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一种含铜工业污泥危废高温富氧熔池处置工艺。经过高温富氧熔池熔炼炉处理后,含铜工业污泥中的铜可以实现有效回收。通过余热利用回收烟气中的热能,熔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会产生高温蒸汽,然后经过急冷、干法脱酸、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湿法脱酸、SNCR以及烟气再热后低温SCR脱硝等工艺处理,烟气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论述了煤气化滤饼利用现状,结合气化滤饼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掺烧试验,提出采用煤气化滤饼混合原煤进行成型的工艺设计方案,成型后的产品经过烘干后用作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项目主要利用气化滤饼和燃气锅炉烟气余热,项目的实施可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协同处理含铜污泥与废线路板的工艺技术,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废线路板热值,提高入炉料品位,实现烟气余热回收并降低能耗。该工艺获得的金属回收率高,水淬渣无害化,烟气环保指标先进,可实现两种危废的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性地研究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及其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热力学性能,提高能源回收效率,通过对"煤矿抽采瓦斯梯级发电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瓦斯内燃机、余热锅炉、背压式汽轮机、ORC发电机组等主要设备及其他附属设备的热力学模型,并将其进行整合,联立方程组,通过顺序计算及迭代计算,给出"煤矿抽采瓦斯梯级发电系统"的最终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瓦斯气所含化学能中,有22.3% 直接由瓦斯内燃机转化为电能,余热利用系统可回收2.42% 的电能,总发电热效率达到24.72%,增加10.85%,但瓦斯发电系统总体热效率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可以清晰地表明现有瓦斯内燃发电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水平,以及所采用的余热利用系统对能量回收程度,该模型是对瓦斯发电及其余热利用系统所建立的完整的指标评价模型,对瓦斯发电及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饶霞飞 《新财经》2013,(10):92-93
目前,国内市场余热回收率达30%~50%,余热回收利用基本上不到20%,在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则达到50%的利用率。中国余热发电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10年中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备受关注的余热回收又迎来新利好。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将余热余压利用装备制造放在了重点发展的节能领域,这为余热利用装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规划中提到将在节能减排领域投资超2万亿元,给余热余压等相关节能环保产业再次注入一针‘兴奋剂’。  相似文献   

10.
杜显洲 《东北之窗》2012,(16):104-105
西林区建立的新型大棚是采用水源热泵循环利用技术,利用西钢工业生产余热进行冬季取暖生产反季节蔬菜。走进灯塔村的蔬菜大棚,只见刚刚栽下的西红柿苗,绿油油的招人喜爱。行间的空地上也都种满了小白菜、小萝卜菜等各种各样的小菜,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印染余热的主要来源和当前国内外余热回收技术和管理现状,并实地调查了苏州市某典型印染企业。测算出余热回收技术应用在该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可节省标准煤约1.57万池、回收废油544.5t/a、回收冷凝水3.3万t/a、60℃冷却水165万t/a。分析了余热回收技术在全苏州市推广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效益估算。  相似文献   

12.
虽然现阶段已有多种荒煤气余热回收方法投入实际生产中,但这些技术工艺仍存在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分析,提出采用螺旋夹套式上升管换热器,利用氮气作为换热工质回收荒煤气余热,并对其作理论计算分析,探究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锅炉能效测试技术手段和价值分析、全寿命期管理方法,对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后的价值系数、成本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在生产期环节价值系数低,但节能措施增加的成本。可以通过锅炉运行期节能收益弥补,且回收期短。建议在建设初期就选用有余热回收器的锅炉。余热回收器涉及特种设备安全,应选择有资质的厂家。  相似文献   

14.
饶霞飞 《新财经》2013,(10):94-94
《新财经》:余热回收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地方?吴松:余热回收利用主要是针对有热源的地方,主要的热源有钢铁厂、热电厂、化工厂、纺织厂等。余热回收解决方案通过回收利用热电厂、企业自备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低温废水,各种工艺废水中的低品位热量,生产高温热水,用于市政供暖或工艺加热,增加热电厂及供热站的供暖能力,从而满足从单体建筑到大型区域等各种情况的集中供冷供热需求,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江森自控通过技术创新,以高性能产品及创新方案为企业带来经济、环境及社会综合收益,为中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期,煤矿往往拥有丰富且可靠的余热资源,企业可以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利用,从而节约运营成本,改善矿区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介绍了煤矿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方案,定量分析计算了余热资源,通过方案比选优化了余热回收系统,探讨了该系统在煤矿节能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回收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机组冷却系统效果,延长机组配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烟气余热蒸发脱硫废水已是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的主流工艺路线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烟气条件对脱硫废水蒸发浓缩的影响,并利用某燃煤电厂烟气条件进行浓缩塔热平衡分析,得出烟气量、蒸发量和出口烟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废水中蕴藏着巨大的有机化学能、热能,其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废水有机化学能及热泵回收利用技术以及再生水资源回用技术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多种技术耦合实现多种资源的回收及多种能源的输出,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或者新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牟文考 《中国经贸》2012,(2):117-11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源,特别是由于电的发明利用后,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此越来越离不开电,而且缺电和电力紧张在工业发达地区随时出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品级能源均是获取电能的源泉,但是它们在转换成电能的过程中,效率很低以及转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和烟气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由其产生的余热和烟气等低品级能源,便成了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以本文通过介绍转炉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设计研究,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且把这一系统应用到了生产过程当中,不仅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也给社会创造出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我国燃气锅炉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冷凝技术、热管技术等几种燃气锅炉节能的技术,对燃气锅炉节能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未处理城市污水热能回收方式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污水中赋存着巨大的热能,已被公认为是可回收和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为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和应用城市污水热能回收与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城市污水热能回收与利用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实例,总结出以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为热源的10种城市污水热能回收方式,并分别对其技术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上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争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