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寒夜对于金融业的影响,在当下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的传统金融中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这一行业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本文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的具体建议两个问题出发,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本的融通、支付与投资的新型金融模式。本文将探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根源,分析得出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是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动力源,也是一个高效率、高风险、监督不到位的行业。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进行研究,为中国金融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冲击,受到威胁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以寻求出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趋于融合。笔者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金融发展需以传统金融为基础,以互联网金融为先导,同时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相似文献   

4.
《商》2015,(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这一环境下迅速成长,这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的金融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另一方面带来了金融风险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特征及其主要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钟亮 《商场现代化》2016,(30):133-134
在互联网全面发展和深入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局限性和金融体系的格局,使金融业向现代化、信息化、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促进了金融模式的升级和创新。随着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所造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同时,其风险系数也在进一步的增加,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下文就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影响、发展方向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为全面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介绍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对金融业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金融当局的应对措施。作者认为作为金融创新之一的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应予肯定,但其应该置于金融监管之下,也许可以探讨建立全球性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开始向金融领域蔓延。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统金融业及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困扰。本文整理了已有的文献,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总结及对比分析。同时,以民生银行为范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主宰的时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普及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新形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互联网金融迅猛增长,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成为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点及问题进行双面阐述,进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趋势,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展开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几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1999年至2018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论文为数据基础,以"金融专业+高职"为主题进行检索,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间比较分散,合作交流不够紧密,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和发文期刊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已成为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了金融中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这无疑对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金融管制放松及利率汇率市场化等趋势,无疑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这一形势下,本文选取了两大代表性产品:阿里巴巴"余额宝"与百度"百赚"进行研究。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虽起步较晚,但其以较快的增长势头使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虽对传统金融领域(以银行为代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抢夺其利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传统金融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和创新理念,继而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本文以我国国情为根基,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以及"传统金融业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结合,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且衍生出了大量新的融资和投资的模式及渠道,如P2P网贷、众筹融资、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信用贷款等,但机遇出现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说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该文对金融互联网的概念与内涵、发展过程、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以其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格局,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定义出发,从业务范围、业务规模、风险防范、监管与规范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进行比较,对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适当的发展策略,为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支持创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冲击,为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为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业内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近期我们对深圳市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重点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互联网+"战略和地方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的指引下,深圳互联网金融业应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金融行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也比较突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其次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些威胁和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珺 《现代商业》2014,(24):208-210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和普及大大的提高了金融业服务的效率,使金融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地更加紧密。本文从美、法、德等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入手,着重分析了各国主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特点,总结其相关规律,并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总体判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最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进行金融改革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业迅速的兴起,而这也是我国现代情况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在现阶段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对我国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并且还有利于我国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但在互联网金融也给我国传统的金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