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本文在分析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基础上,阐述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如何传承乡村旅游的文化提出对策建议,以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体现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文明的珍贵宝藏,其不仅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形式以及文化意志,还蕴藏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密码。乡村旅游重在使人们体验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紧要,但是在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在其自身含有的局限性愈发增强的同时,还受到了内外各种因素的约束,受到抨击与侵蚀已经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能够在有效保证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以及做好其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以及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展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东北乡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从某种意义上说,二人转是旅游者了解东北文化、艺术、生活、娱乐最接近、最直接的窗口,它用朴素的演艺形式通俗地展现东北的文化风采,堪称东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招牌,因此,应将其作为东北乡村旅游的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具有巨大的需求与潜力,这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乡村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依托和载体,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目的是要促进两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因近年来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行,如何有机整合各区域旅游资源已是当下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旅游局和文化部的合并也意味着中国旅游发展将进入新阶段。而在这个新阶段中,以全域旅游为指导理念,基于对徐州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徐州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发展提出建议,促进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徐州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谋洲 《商业时代》2008,(15):87-89
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又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只有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经营的调控和监管,才能促成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翠莹 《商业文化》2021,(3):110-111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开,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乡村自身的局限性,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要素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甚至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针对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建议:重构乡村文化记忆,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新活力;以创新驱动代替资源驱动开创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科技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构建数字化乡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创新机制,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确保乡村旅游文化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乡镇特色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满足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推广普及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和乡土背景的文化建设工程。每个不同的乡镇因其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历史渊源、实物遗存等诸多因素,在特色文化的选择和发掘上不尽相同,而在其中,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是建设特色乡镇文化的重要考量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9,(17)
本文首先综述了旅游生态圈的界定和基本特征,对吴文化乡村旅游消费者网络行为进行分析,接着从旅游生态圈圈层角度探讨吴文化乡村旅游生态圈构建模式,最后从资源融合、产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多维路径,指出吴文化乡村旅游生态圈发展路径,对加强长三角乡村旅游品牌营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新型旅游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对乡村旅游建设行为内涵研究和乡村旅游建设行为特色化概念的内涵解析,明晰文化嵌入是提升乡村旅游层次的内核,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真正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质所在,乡土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长期发展的生命线.本文从阐述文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当前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源--乡土传统文化,结合当前现状,从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出发,必须继承和发展乡土传统文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随着社会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接待人数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这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商机,但同样的,挑战也悄然而至。在这种大趋势下,生态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原本的生态旅游上植入文化元素使游客在享受风景环境的同时又体验领略到此地独特的文化精神,让游客流连忘返,感触颇深。本文就生态文化旅游中民宿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刻探讨,提出种种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商》2015,(7)
在社会生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相关统计表明表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接待人数正呈不断增长趋势,这种趋势既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与商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生态文化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置入文化元素使得游客不仅仅能够享受环境,同时又可领略文化精神,让游客的感受加深。本文对生态文化旅游中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观点,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明确利用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条可行之路。从分析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路和策略:一是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论证与规划;二是改善旅游地基础设施;三是形成村民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四是开辟民族型乡村旅游特色项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很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杭州市近郊的外桐坞村则是特色旅游发展模式中的典范。外桐坞村结合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内部打造村落艺术风范,完善市政配套入户,并进行招商引资。外延发展模式则重视环境保护,增强外桐坞村旅游互动性并与周边村落旅游产品有效整合。目前,外桐坞村已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艺术风韵浓厚的田园文艺范小镇。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1):9-11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迅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打响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溱湖风景区多年来重视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他们挖掘乡土资源铸造品牌,建成了湿地公园、打响了天下第一会船、做靓了古茶观赏节、唱红了苏中周庄、建设了云海温泉、推出了溱湖八鲜、做优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营建了水乡佛国。近年来,他们通过明确定位、高位规划;加强投入、完善基础;品牌组合、放大效应;加大宣传、强化影响;创建品牌、全员参与等一系列有效举措,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品牌建设之路。溱湖风景区的乡土化、整体化、生态化、多元化、产业化给人以深刻地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做出很大贡献,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物流作为一种促进工具,能够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度,保障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在乡村旅游中起到重要性的作用,本文从物流网络布局、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人员方面探析乡村物流的现状及发展状况,对于促进乡村旅游有着重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咸宁市大幕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类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幕乡发展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最后提出大幕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对策,希望本文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乡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主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营建良好协调的村庄文化,增强文化建设,提高村庄综合竞争力,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我镇村庄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艰苦与成绩,发展村庄旅游,是城乡兼顾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