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典型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覆沙和漫灌的方式,对0~30cm表层土壤的全盐量、电导率、pH值、水溶性离子含量等进行研究,探索其盐分累积和运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S10、FS20和MG+FS10均可以显著降低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73.9%、64.1%和56.5%,其中,覆沙10cm处理下的压盐效果最好。从土壤中水溶性阳离子组成来看,Na~+含量最高,其次是K~+,两者总和约占11.16%~34.33%;从土壤中水溶性阴离子组成来看,强碱性离子HCO_3~-含量最高,约占21.53%~53.86%。覆沙10cm处理下,Na~+、K~+、Cl~-和SO_4~(2-)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覆沙可以显著抑制Na~+、K~+、Cl~-和SO_4~(2-)的表聚作用。漫灌也可以降低表层盐渍土中的全盐量,但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芦苇对盐渍地土壤盐分改良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对芦苇种植前后及单生长季内不同土壤层次的pH、电导率、有机质、盐分分布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经过7年的芦苇种植改良,土壤中Ca~(2+)、Mg~(2+)、Cl~-、SO_4~(2-)、HCO_3~-、CO_3~(2-)6种盐分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降低60%以上。(2)单生长季内随着芦苇的生长,土壤粘粒含量有向下运移的趋势,表层土壤(0~20cm)粘粒含量有少量减少;底层(40~60cm)土壤粘粒含量少量提高。同时表层土壤pH值和电导率显著下降,中层变化不显著,下层则略有升高。(3)芦苇种植的盐渍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且单生长季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芦苇的生长,由8.95g·kg~(-1)提高到11.80g·kg~(-1),提高显著,但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4)芦苇出苗期盐渍地土壤盐分的表聚现象明显,表层土壤各类盐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但后期表层盐分含量下降明显,即芦苇对盐渍土的改良在单生长季内效果显著,其中以对表层土壤盐分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稻生育期内长势,将育苗期内水稻分为长势良好、中等、死亡3类,将农田土壤分为盐害较轻、中等、较重3类,分别采集育苗期苗盘土壤及不同盐害程度农田土壤,分析盐碱地种植水稻的障碍性因子,得出以下结果:随着秧苗长势变差,苗盘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大;随着秧苗长势变差,苗盘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秧苗长势中等、死亡的苗盘土壤全盐含量分别是长势良好土壤的1.74倍和2.27倍;随着农田土壤盐害加重,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盐基离子Na~+、Mg~(2+)、SO_4~(2-)、Cl~-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盐基离子Na~+、Mg~(2+)、SO_4~(2-)、Cl~-含量是水稻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化分析拌沙对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本研究选择陕西省定边县的重度盐渍化土壤开展小区试验,通过在0~30 cm土层内拌入不同比例沙,监测了其表层(0~30 cm)和下层(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拌沙处理能有效降低定边盐渍土0~30 cm土层内的土壤细小颗粒、增加其大颗粒,改善其质地过于细密的问题,从而促进SO_4~(2-)、Na~+、Cl~-、K~+、Ca_2~+等盐离子的淋失,降低其盐碱程度,且拌沙比例越高,改善效果越明显;盐渍土的pH并未随着沙的拌入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电导率则以拌沙量为3 cm处理下降幅最明显;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并未受拌沙处理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拌沙对盐渍土改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地层水既是地下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流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评价油气保存条件的好坏具有深刻意义。通过对蟠龙地区延长组可靠的地层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笔者发现,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平均值为57 164.3 mg/L,Cl~-、Ca~(2+)以及K~+、Na~+占优势,水型为CaCl_2型,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较小,反映出研究区处于停滞环境中,还原作用较强烈,地层封闭性不错,储集层保护条件好,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6.
了解空心村整治后的土壤养分特性,为废弃、空置宅基地高效利用及复垦为新增耕地提供科学参考。利用陕西澄城县空心村整治项目区复垦后的土样进行小区试验,分别在改良剂FeSO4(TS)、有机肥鸡粪(TF)和改良剂+有机肥(TSF)三种不同还田材料处理下,以不添加还田材料(T0)为对照,按照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分层采样,分别测定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结果表明,空心村复垦经一季作物夏玉米种植后的土壤0~100cm剖面平均养分指标(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以处理TSF最大,相对处理T0含量分别高出32.21%、154.03%、14.76%和85.76%(P0.05)。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处理TSF和TF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和有效钾在TF处理下也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因此,在对空心村进行整治后增加复垦地养分方面,与仅施用FeSO4或鸡粪相比,将鸡粪与FeSO4进行结合施用是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0~60cm)土壤总碳含量变化及整治后耕作近10年土壤总碳变化情况研究分析,探究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及多年耕种对土壤总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土壤总碳含量在0~20、20~40、40~60cm三个土层上依次为18.25、17.45、17.51g·k~(-1);经过10年的耕种,0~2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最高,为23.44g·kg~(-1),各层土壤总碳含量总体呈现0~20cm40~60cm20~40cm,总碳含量增幅呈现20~40cm40~60cm0~20cm,其中0~20cm,相比5年前呈现出降低趋势;澄城县成熟耕地土壤总碳平均含量在三个土层上分别为20.74、28.60、15.18g·kg~(-1),相比成熟耕地,20~4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增幅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8.
采集昆山市郊绿地土壤表层(0~20 cm)和剖面(0~90 cm)样品,以多个土壤分析指标为肥力特性,采用内梅罗综合肥力指数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昆山全市绿地土壤样品以强碱性为主,碱性次之;全市绿地土壤的EC偏低,土壤有机质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属于较低水平;速效钾相对丰富。从剖面分布来看,pH值均表现为碱性;EC值从上到下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性氮都从上到下逐渐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一致规律性。昆山绿地土壤质量主要养分综合指数在0.14~1.99,平均值为0.97,60.89%的土壤主要养分指数在0.9~1.8,土壤主要养分质量属于"中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了解荒草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土壤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整治后土壤容重、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容重平均表现为40~60cm20~40cm0~20cm,随着土层的加深,容重逐渐变大。荒草地整治后0~20cm和40~60cm土层总碳含量小于整治前,土壤无机碳在垂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与土壤总碳变化规律一致,20~40cm土层与之相反。土地整治措施后,总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0~20cm40~60cm,无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40~60cm0~20cm。整治前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均为0~20cm(6.31g·kg~(-1))20~40cm(3.48g·kg~(-1))40~60cm(2.63g·kg~(-1)),整治后较整治前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降低了4.01、2.20、1.40g·kg~(-1)。荒草地复垦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在0~20cm、20~40cm和40~60cm土层上依次为15.92、17.94、14.27t·hm~(-2)。可知荒草地复垦1年的土壤有机碳还存在较大的固碳潜力,这些过程都是生物地球化学正常的变化过程,土壤碳在复垦年限内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特征就是荒草地在土地整治过程后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0.
以毛乌素沙地区域的"两害"砒砂岩与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1∶2和1∶5三种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并种植适宜该地气候环境的作物——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期于各小区垄上、垄下采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并测定其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三种复配土垄上下土壤剖面0~140cm铵态氮的分布均较为均匀,均处于0.50mg·kg~(-1)左右,且规律基本一致;混合比例对垄上下硝态氮剖面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垄上0~60cm土层内、垄下0~20cm土层内,表现为1∶11∶21∶5,其余土层内1∶5复配土始终具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1∶1和1∶2复配土壤垄上、垄下硝态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0~20cm土壤剖面处,140cm深度仍有一定的积累,1∶5复配土壤出现在120~140cm土壤剖面处,且各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淋洗均深于垄上;同一土层深度,三种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垄上,且1∶5复配土壤垄上、下差异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黄土丘陵区沟道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布特征及沟道含量与坡面的差异,本文在园则沟小流域沟道和坡面上分别采取了29个和58个样点,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结果表明:0~60 cm土层,沟道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范围分别为0.091~0.628、0.402~1.388、0.826~6.550 g·kg~(-1),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可知,该沟道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处于6级较低水平,土壤全磷含量处于2级较高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21.6%~33.4%,属于中等程度变化。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与坡向和海拔呈正相关,与坡度呈负相关,且关系较弱,与土壤含水量、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沙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0~20 cm土层,沟道有机质含量高于坡面有机质含量7.19%,20~40 cm和40~60 cm土层,沟道有机质含量分别低于坡面有机质含量4.66%和12.67%,但都无显著差异性。0~20 mm、20~40 cm、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磷沟道含量均高于坡面,全氮高出分别为24.31%、13.04%和8.70%,仅在0~20 cm有显著差异性(p0.05);全磷高出分别为15.68%,13.56%和15.11%,且都有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种耕作方式下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0~20、20~30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0~10cm土层分别减少了16.07%、32.74%和15.54%、27.08%,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0~1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减少了11.31%;翻耕、旋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免耕显著减少了6.16%、4.97%(p0.05)。20~3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增加了18.12%,翻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比免耕、旋耕下分别显著增加了17.17%、9.22%(p0.05)。因此,在长期进行免耕的黄土旱塬上,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耕或旋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宅基地复垦土壤耕作层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本文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生长季添加粉煤灰(TC)、有机肥(TF)、熟化剂(TS)、熟化剂+粉煤灰(TSC)、粉煤灰+有机肥(TFC)及熟化剂+有机肥(TSF)对土壤有机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TFCTFTSFTC TSCTST0,添加有机肥+粉煤灰有机质增加幅度最高;沿土层深度方向,土壤有机质分布呈现出"S"形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整个耕作层不同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种植第1年和第2年,小麦产量均表现为TFCTFTSFTC TSCTST0,有机肥和粉煤灰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经相关性分析,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小麦产量相关系数为0.73,呈显著(P0.05)正相关,即增加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能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覆沙量改良陕北盐碱地效果,开展了表层盐碱土和沙土混合的小区试验,研究在表层盐碱土(0~30cm)掺入不同厚度沙土对0~60cm土层土壤结构、理化性质、黑麦草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覆沙压盐措施可以显著降低0~3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土壤pH值和土壤容重,其中土壤含盐量降低1.16~2.22g·kg~(-1),pH下降0.05~0.94,容重降低0.03~0.10g·cm~(-3),盐碱地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覆沙压盐对于盐碱地黑麦草的生长和产量也有显著提高,其中覆沙厚度为15cm的试验处理种植黑麦草的长势及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黑麦草的干物质重为1.337 5kg·m~(-2),生长期内吸收土壤盐分量为810.53kg·hm~(-2),较空白对照增加了758.15kg·hm~(-2)。这说明在陕北地区采取"沙改盐碱"措施治理盐碱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比较黄土丘陵沟壑区排土场扰动土体和小流域自然土体植被重建下土壤剖面有机碳(SOC)储量的差异,有助于了解区域SOC源汇效应的变化机理;同时,可从土壤碳储量增减的角度为该区域露天矿区土壤修复措施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和五分地沟典型治理小流域,研究了排土场平台与小流域梁峁顶SOC含量的差异、排土场边坡与小流域坡地的SOC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显著影响表层(0~20cm)SOC和全氮(TN)含量(P0.05),20cm及以下随土层加深,影响越来越小。1m土层深度的土壤碳(氮)密度及储量表现为经治理的小流域坡地大于排土场边坡,且差异显著,草地模式显著大于林地模式(P0.05)。1m土层SOC储量与凋落物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y=alnx+y0,R~2=0.43~0.83),与凋落物含碳量也呈正相关关系(y=ax+b,R~2=0.48~0.78),且草地SOC储量随凋落物生物量和含碳量增加而增大的速率也较林地大。植被重建15年后,排土场边坡林地、草地的SOC储量仍未达到治理小流域坡地的水平。若要通过植被恢复与重建达到此水平,每公顷排土场林地和草地1m土深SOC储量分别需要增加13.64t和11.15t;若每年SOC储量增长匀速,排土场林地和草地SOC储量分别需要25年、21年才能达到目前小流域坡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丰富的水域。除了伊塞克湖(6292km^2)、索库里湖(288.1km^2)、查腾尔库里湖(170.6km^2)等大型湖泊外,在吉尔吉斯斯坦领土上还分布着大约2000个小型湖泊。与此同时,人工修建的水体、池塘、水库数量也非常可观。尽管拥有数量众多的水体,可吉尔吉斯斯坦的渔业发展却显得比较落后。伊塞克湖每公顷水域仅产1.5~2.0kg鱼产品,而鱼塘的每公顷水域平均产980kg鱼产品。吉尔吉斯斯坦的年捕鱼量约为1600t,其中伊塞克湖就占到了100~120t。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废弃宅基地整治后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土壤容重变化各异,整体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变大的变化趋势。宅基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在0~40cm土层中表现为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40~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宅基地复垦10年后,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潜力介于2.64~3.02t·hm~(-2)之间,以0~20cm土层固碳潜力最大。综上,说明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还需经过多年的耕种,使得新整治土壤熟化,从而使有效肥力水平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5年、10年、20年林龄的华北落叶松林地为调查对象,确定其各个生育期林地土壤中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林地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对于相同土层不同林龄间,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在40~60cm处,以20年林龄有机质含量在7月时最低,为4.17g·kg~(-1),显著低于其他土层。同时,5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7月时达到最大,平均为4.44mg·kg~(-1),高于5月和9月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林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而产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下降趋势。在落叶松林的新叶生长期内,5年落叶松林地在20~40cm和40~60cm处的铵态氮为13.47 mg·kg~(-1)和9.09 mg·kg~(-1),分别较0~20cm(25.36mg·kg~(-1))下降了46.9%和64.2%。而20年林龄的林地土壤硝态氮为19.24mg·kg~(-1),较10年的25.93mg·kg~(-1)下降了25.8%,且达到显著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CAT)、磷酸酶(ALP)和脲酶活性(Ure)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其中ALP下降趋势较缓,而CAT和Ure均显著下降。综合分析调查林龄范围内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发现林地的地力随林龄的增加而衰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江上游庹家湾剖面沉积学、色度参数、磁化率、粒度及地层年代的研究,揭示了庹家湾剖面的风化成壤特征及55 ka以来的气候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红度、红度/黄度、磁化率值及黏粒含量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在马兰黄土层表现为低值区;其在228~260 cm和294~370 cm深度处为较高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_0),属于弱古土壤层(L_1-S_1和L_1-S_2),形成年龄在27.5~21.5 ka BP之间。该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内55ka以来的气候变化,晚更新世末期(55.0~11.5 ka BP)气候干冷,其中27.5~21.5 ka BP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全新世早期(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全新世中期(8.5~3.1 ka BP)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晚期(3.1 ka BP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结构性不良、养分等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等问题,本文以熟化剂、有机肥、熟化剂+有机肥等作为改良材料,并采用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对提升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养分的效应研究。通过种植3季作物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结果发现:(1)施入改良材料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提升,土体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在0~60cm范围内土壤养分变化显著,60~105cm范围内土壤养分变化差异不大;(3)从耕作层来看,全氮含量在处理间变化规律为TFCTFTCTSFTSCTST0;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为TSFTFTSTFCTCTSCT0,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TSFTFTSTFCTSCTCT0、有机质含量变化为TFTFCTSFTSCTCTST0。由此得出,通过有机肥与粉煤灰配合使用以及耕作种植等技术措施,能显著改善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尽管仅经过3个生育季表层土壤的培肥与改良,却能够获得0~60cm土层养分状况不同程度地提升效果,体现了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空间分配与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