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发国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以技术追赶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以技术标准战略为核心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话语权,以国际化为导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在具体的政策选择上,要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整合行业研发资源;加强组织协调与合理规划,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助推战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2.
孙皓 《时代经贸》2013,(22):205-205
本文基于发展规划视角对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发展重点方面,国家层面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地区在主导产业与先导产业选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与技术领域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各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要注重地方与地方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等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选择适当的产业中试模式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总结了中试与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技术生命周期与产业技术密集度两个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以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讨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中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根据近十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为基础资料,主要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及海洋产业的选择基准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包括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准则,以及根据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得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子准则体系来进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即生产要素准则,企业战略和竞争准则,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准则和预期需求准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借鉴具有系统理论研究成果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构建相对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程中,首先突出的是产业的技术创新含量,其次是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并兼顾产业的社会效益.方案层中R&D投入强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率上升基准、企业社会贡献度这些指标的权重最大,实证结果为科学和准确选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区域层面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重要选择,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借鉴国际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经验,梳理国内产业背景,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由此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产业集群模式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四种以市场结构为依据的结构模式,并指出尽管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基本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对各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模式来培育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上、产业技术上、产业集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研究发现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变动、国际贸易、技术进步与标准升级等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为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要加速要素集聚以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引导消费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并针对出口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完善“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并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科学判断和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方向至关重要,是实现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将决定区域未来的产业层次和在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分析了郴州市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基础及主要制约因素,对郴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域选择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4亿元,比2011年的4132.1亿元增长66.1%。但是,产业分散,规模太小,产值只有江苏的15%。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对策主要有:发力三大主攻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合肥经济带、芜马铜、蚌滁三个经济带),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扶持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开发区路径,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以及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突破与创新产品市场化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TRIZ理论作为国际公认的重要创新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TRIZ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嵌入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范式不确定、知识产权及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从制约技术创新的瓶颈、路径分析、创新方案确立等方面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方法问题,针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制定出合理的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引领作用强。为了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正在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特征。如何避免我国刚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像传统产业一样陷入低端化发展困境,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心的热点,产业高端化是产业势力提升的过程,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化必须培育和提升产业势力。为此,对技术势力、市场势力的内涵及形成,以及技术势力、市场势力与产业高端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培育技术势力和市场势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对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铜陵市铜工艺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铜陵市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快铜陵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相关对策和思路,以促进铜陵市文化产业建设,推动铜陵市经济增长、构建幸福铜陵。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是一个具备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的动态体系。依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演化发展条件、运行机制进行定性研究,得出系统演化状态随着系统总熵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总熵越低,体系的演变成长状况越有序;总熵越高,体系的有序度越低。此外,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对该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条件,即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进行了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和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在剖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其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钻石理论模型对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在整合各大要素优势的基础上,从产业体系、政策扶持、服务平台3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发展,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战略性产业选择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以往战略性产业的相关理论,摈弃了以往将战略性产业类同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的观点,从"战略"的本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目的出发,对战略性产业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并且提供了一个区域战略性产业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和培育,直接关系到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走势。从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视角,揭示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勾画出其识别模式,并以天津市新能源产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剖析,提出了相应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