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财政平衡,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本文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土地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缺口和土地性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占比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体制、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结构不合理确实诱导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操作行为,并且土地财政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土地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自从分税制改革以后,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用来缓解财政矛盾的主要选择。现行的土地制度所具有的二元性导致了房地产市场静态的二元性,地方政府在对土地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更加分化,已经成为了阻碍房地产行业利润和满足产业市场需求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经验研究,从制度因素出发探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城镇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出现明显变化,土地财政现象同期出现。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城镇房地产价格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土地财政也是房价变化的重要中间影响因素。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导致土地财政规模与依赖度扩大,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行为会影响土地出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参与者行为,均将进一步推高商品房价格。因此,本文建议在维持房产市场价格稳定方面,需重视财政制度建设,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通过规范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土地出让制度,限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程度,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4.
张垚 《经济论坛》2014,(5):102-104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试点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推向了全国,此次改革会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分配。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财权财力集中到了中央,而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却严重失衡。20年后,新一轮的分税制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近几年来,地方因财政困难,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买卖获得财政收入,造成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且大量发行地方债,地方政府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本文将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营改增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政:成因·危害·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省以下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资源相关收益来履行地方事权,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土地财政"。在现有文献中,通常把土地财政的兴起归咎于分税制改革。大量研究表明,分税制改革并非土地财政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土地财政的根源,既是基层政府纾解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更是财政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员竞赛政治晋升的理性选择。土地财政危害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寅吃卯粮,不可持续;竭泽而渔,祸患无穷;肆意征地,严重伤农;土地财政膨胀,催生"城市化陷阱"。纾解中国现阶段的土地财政困境,必须从解决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入手,摒弃以GDP论英雄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的政绩观;但留方寸地,付与子孙耕;设立土地收益基金,为未来留一份资本。  相似文献   

6.
《经济》2015,(Z1):26-27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咱们国家开始地税制和国税制的分税制改革。当时,国务院提出了一个政策:地方的土地出让金归入地方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收入。"独立经济学家杜猛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自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首次公开拍卖一宗土地50年的使用权,到1988年,《宪法》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制度才在中国大陆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规模及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呈现出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基本区域规律。从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利用未来若干年收益融资本质,阐述土地财政替代融资机制涵义。选取2000—2012年地方财政收支与土地财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并结合定性方法,将31省区划分为淡出、高度、中度、低度4类融资区域。依据公共财政、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马克思地租(国债国税)理论,构建土地财政替代融资机制政策方案。国家层面:建立财事权相平衡财政体制、完善征地补偿与政绩考核制度、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征收物业税;区域层面:发挥土地整理潜力的财政功效、改变土地财政为动力源泉的城市化、发行地方基础设施债券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融资、发展高端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增加税源等。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同时,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以及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也暴露出了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该文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的计划体制和土地供应的市场体制并存,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变为"分灶吃饭",地方政府由"上传下达"的机构变成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地方政府由农民利益的监护者变成了农民利益的竞争者。现行的征地制度引发利益冲突,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财政收入视角,本文回顾了我国财政改革历程,认识到宪政背景、意识形态和地方可支配财力对财政分权的重要意义。分税制改革是政府间财力的重新分配。分税制改革至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享不断调整。中央通过扩大共享税范围,增加了分享比例,集中税收,上收财力。分税制规定了政府间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并没有规定支出,实质上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支配权。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减少,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地方政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规模,提高中央转移支付额度,实现收支平衡。地方政府提高财政可支配收入的积极性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相互交织,成为地方非税收入膨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楚婧 《经济论坛》2014,(6):125-126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我国财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营改增"的推进,分税制暴露出很多弊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正在上演。本文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原因,深刻剖析了现行分税制存在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土地财政泛滥、地方债务隐患、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减少政府层级、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匹配财权事权、构建地方主体税种等政策建议,为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不断丰富,显现出良好的政策与经济效应,但在其运行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为规范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应在简化财政级次的基础上,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健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以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基本匹配。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以经济内容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及其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引起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陷入了巨大困境:一方面,财力面临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面临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在这种预算约束条件下,土地财政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收入——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以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1994-2006年陕西省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评价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但财政集中程度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程度差异明显;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间分配不平均,转移支付政策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1.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建立纵横交错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需要,应不断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完善现行财政体制。自1994年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显著下降,但支出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地方政府用将近40%的财政收入比例支撑了近70%的支出。地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咱们国家开始地税制和国税制的分税制改革.当时,国务院提出了一个政策:地方的土地出让金归入地方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收入.”独立经济学家杜猛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相似文献   

17.
正1.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分税制改革引致的财政赤字催生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如通过适当调整税种归属、税收划分比例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通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对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视。在对土地财政效应的评价中,批评多于肯定,即总体上认为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认为土地财政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推高房价和地价。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和地价,加大了居民买房的难度,普通居民只能"望房兴叹",从而侵蚀了城镇居民的利益(张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比较重要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实行的财税制度是:"统收统支"制度,"分灶吃饭"制度和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权逐渐集中到中央政府的手中,整个政府的财政状况可以形象描述为"中央财政锅满钵满,省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财力与支出责任的不相匹配,使得地方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的"土地财政"的出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央政府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以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然而,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被用于何处.中央支付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取向是在于支持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实现社会的公平.随着转移支付的增加,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得到改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转移支付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央政府增加的转移支付到底去了哪里,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的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而地方政府的角色偏差和制度供给失当则对强化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城市化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转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并对城市征地制度改革、土地财政制度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以保证城市化进程中制度安排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