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和动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都显著地改善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率,进而提高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在长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抑制了中国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改善.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得到相关启示,促进...  相似文献   

2.
薛莲  黄永明 《经济地理》2011,31(8):1308-1312
产品内分工影响服务贸易的基本途径是服务外包;基于11个OECD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和服务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强的阻碍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定义为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效应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教育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得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另外,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利用Shapleyvalue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夏普里值的分解结果表明:省际地理固有因素、制造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其贡献程度分别达到了30.36%和26.87%,排在第3到第7位的分别为城市化水平、交通、信息、金融和教育市场的交易效率,2001—2007年其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2.36%、19.10%、15.23%、10.83%和7.54%。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娜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3,4(5):35-45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业链效率取决于产业链环节的投入,产业链环节间投入的差异决定了行业竞争力的表现。从服务业中间投入比例来看,美国制造业的投入比例远远大于中国制造业。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价值链效率进行了测度。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的产业链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面向最终需求的生活型制造业中占据优势,而美国制造业产业链在面向中间需求的生产型制造业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其他部门中间投入品,在提供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这种高级生产要素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其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水平。文章利用我国投入产出数据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行业去向、对整体经济以及对不同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已经对我国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分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内部而其对制造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文章最后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对我国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安全高效稳定实现国际循环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匹配2001—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成本调节和创新激励的影响机制,显著削减加工贸易比重,并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在不同服务要素投入、不同服务要素来源、不同制造业企业、不同时期中存在差异影响。因此,优化国内制度环境、深化服务业开放以及提升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是发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贸易方式转型效应的重要战略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41个经济体、35个行业及1995-2011年WIOD数据库,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测度,将要素密集度和劳动报酬分别细化为3个变量,结合中国制造业投入产出价值链关联指数,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3个技术层次劳动者报酬中,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与中技术劳动报酬正相关,在1%水平下非常显著,说明提高中技术劳动者报酬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要素密集度中,cap2(资本存量与工资总额的比值)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的影响在1%水平下非常显著,说明资本存量相对工资总额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基于投入的价值链关联指数和基于产出的价值链关联指数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均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通过“双轨制”教育,增加中技术劳动者数量,制定制造业细分行业政策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碳经济既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又是一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游戏。文章借助国内数据证明了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大致是服务业的2.5~5倍,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相应地每降低1个百分点,总体碳排放强度将平均下降0.8~1.6个百分点,这一过程可称之为产业结构低碳化。经过碳排放行业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国际城市比较发现,我国在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使中国在低碳经济这一国际新游戏中处于不利境地。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why and how the service sector may grow faster than manufacturing. It develops a two‐sector, closed‐economy model, having a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a service sector.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serves as the basis of growth.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business services, while household services are also considered. It is argued that differences in returns to scale between the two sectors and employment frictions in manufacturing explain why the growth rate of the service sector may be higher. The model also features that with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 business services sub‐sector may grow faster than household services.  相似文献   

14.
As a mature economy, the UK has experienced continuous decline in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proces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rvice sector has been developing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reating new job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cognize the change in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th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Using partitioned multiplier effects, I analyse the extent to which deindustrialization, particularly expans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has benefited the UK economy. I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ervice sector to the UK economy has not been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逐渐达成共识:有限的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是阻碍发展中经济体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1993-2011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分行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对中国非农部门TFP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相对于中国制造业TFP的持续改善,服务业的TFP则长期徘徊在低位,二者之间的资源错配程度在进入21世纪后明显加重,造成非农部门TFP近40%的损失;(2)21世纪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资源错配绝大部分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错配;(3)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错配普遍高于劳动力错配。本文的引申含义是,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目标主要应定位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Since 1950s India has advocated import 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its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end result was creation of a dual economy: highly favored manufacturing sector with high and rigid wages and neglected agricultural sector with low wages and poverty. Because of the higher wag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rural laborers migrate to the urban sector,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Harris-Todaro developing economy. Realizing this crisis, the Indian government recently initiated policie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curb the labor migration and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for India by incorporating Harris-Todaro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unemployment, labor migration, farm dependant population, and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e. We use the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bsidy policies on employment, factor price, output price, output levels, and welfare in agricultural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bsidy increas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duces unemployment, raises the wage rate in the agriculture sector, augments the consumption among the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s, and increases the rental rate for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sector.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1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滞后一期的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第二,服务业集聚与人均GDP之间交叉相乘项不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该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均有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另外,本文分区域研究了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本文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劳均服务业增加值区域不均衡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中、西部服务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我国各省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服务业技术效率之所以不均衡,关键原因在于其市场化进程不一致。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缩短地区服务业发展差距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联系要素市场干预的现实,在利润最大化假设条件下,本文建立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调整和资本深化关系模型。研究发现:(1)近10年来,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大幅下降的趋势正在中国制造业行业普遍发生;(2)作为一种与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大幅下降相伴随的现象,资本深化趋势在中国制造业行业正普遍发生作用;(3)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的持续下降,表明中国制造业行业资本/劳动强替代弹性已成为该部门增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Financialization can be partially attributed to the decline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profit rate since the 1970s. However, scholar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stagnation in manufacturing. This paper employs an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RDL) model to test the impact of both national defense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n manufacturing profit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3, the onset of stagnation, to 2015. Its goal is two-fold: to determine whether stagn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e in Keynesian policies, and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for state fiscal programs to reverse this trend and facilitate a shift of private investment away from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to manufacturing.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n the manufacturing profit rate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both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from 1973–2015 and 1973–1993), while the long-term impact becomes negative from 1983 to 2015, when the financial sector profit rate began its upward trend. This casts doubt on whether Keynesian fiscal policies could be employed to restore a healthy profit rat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lower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