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通过直接为东道国制造业提供服务,促进东道国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制造业外资进入等多种途径促进东道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外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促进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提高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制造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外资与制造业的空间和产业关联度,大力利用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薛莲  黄永明 《经济地理》2011,31(8):1308-1312
产品内分工影响服务贸易的基本途径是服务外包;基于11个OECD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和服务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宋建中 《江南论坛》2009,(11):43-44
2007年5月,太仓市成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此为契机,太仓市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以抢抓先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迎接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为标志的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  相似文献   

4.
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分析,归纳了演进过程的4个阶段,即分化发展阶段、关联发展阶段、互动发展阶段以及融合发展阶段,并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过程模型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发展4个阶段的演进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的自组织过程,进而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趋势,并归纳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5.
福建应大力发展国际外包服务业——以软件外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服务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主导产业的背景下,主动承接日前国际服务外包的转移,是推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最佳选择,也是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在分析印度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借鉴意义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为例,探讨福建加快发展服务业外包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促进福建发展软件外包服务业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引致需求和企业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也表现出集聚快速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11,(10):156-159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演进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圈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外包、制造商自营和形成产业集群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利用的主要的运营模式。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商业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运营模式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相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且还能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保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基于生产性服务市场的数量模型,论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命题,然后,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的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江苏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总体发展态势情况之下,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产业链分工连续细化,发包规模、地域持续拓展,承包市场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等发展趋势。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北京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主体持续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等方面。北京应通过制定鼓励性的财税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组建大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行行业标准化、加强风险控制与监管,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措施,充分发挥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潜力,促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SCP框架下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和热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本文依据产业组织理论,运用SCP框架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在发展初期虽然存在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差异化程度低以及不显著的市场行为等问题,但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对我国金融机构及服务商提高经济效益、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及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市场绩效,表明我国发展此产业具有积极价值。本文就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为金砖四国之首,中国的名字已经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不断发展,GDP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商品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很大,而服务贸易比重甚小,特别是服务外包业。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相比,相差很大。印度在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占世界整体服务外包业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成绩极其显著;而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中国有些省市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已经有所成就,其中服务外包协会的建设至关重要。黑龙江省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外包协会,对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有一个支持,使服务外包业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节能服务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国出现了发展受阻的不利局面,文章从节能服务市场的供给方——节能服务企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节能服务市场主体的博弈分析表明,节能服务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对用能企业的外包决策有着重大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节能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节能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制度和节能服务效果监测制度,以约束节能服务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目前我国企业服务外包人才管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着手,论述了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国外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经验。同时,在对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及企业服务外包人才管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优势和不足,并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实施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日益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和提升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重点行业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磊 《财经科学》2012,(3):42-49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城市化进程及进一步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本文源于笔者的工作实践和学习思考,针对服务外包行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领域,从发展和变化中的服务外包行业实际出发,用宏观经济学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中国当代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战略,期望能为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the abundant research on material flows and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dematerialize the economy, business enterprises are still not making the best possible use of the many opportunities for materi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is article proposes one possible solution: material efficiency services provided by outside suppliers. It also introduc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for eco-efficient services and applies the framework to material efficiency services. Four business models are outlined and their feasibility is studied from an empirical vantage point. In contrast to much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special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It appears that the most promising business models are ‘material efficiency as additional service’ and ‘material flow management service’. Depending on the business model, prominent material efficiency service providers differ from large companies that offer multiple products and/or services to smaller, specialized providers. Potential clients (users) typically lack the resources (expertise, management's time or initial funds) to conduct materi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emselves. Customer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material efficiency services that relate to support materials or side-streams rather than those that are at the core of production. Potential client organizations with a strategy of outsourcing support activities and with experience of outsourcing are more keen to use material efficienc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楠  李静 《经济学家》2007,(3):107-110
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两种业务模式.信息技术外包模式下的服务外包业务由于过于集中在软件外包上,造成业务结构单一、增长空间受限,而商务流程外包的业务特点则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合意性.因此,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应该选择商务流程外包模式.  相似文献   

20.
Firms’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has recently widened its focus from outsourcing of intermediates to off-shoring of business services such as software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all center networks. Although many services are intangible and non-storable, gravity model estimates show that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business partners matters less for commercial service transactions. Rather, time zones can be a driving force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by allowing for continuous operation over a 24 hours business day (continuity effect) when a proper division of labor is feasible and countries are connected to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ICT). But even when ICT provides alternatives fo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ime zones can act as a barrier when coordination problems with sleeping business partners occur (synchronization effect). In this paper, we fi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continuity effect in trade of business services, which is robust to measurement and sample size. Even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effect of time zones on service trade depends on access to ICT. An improvement of ICT infrastructure will affect business service trade at long time zone distance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rade at short time zone di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