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年人比例的日益增加,养老问题在我国也日益突出。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方式,倒按揭制度一经提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批评和赞扬接踵而至。笔者试图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拓展银行业务四个方面论证在我国实行倒按揭制度的必要性。并建议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解决倒按揭制度在我国实行所面临的困难,找到适合我国现状的倒按揭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年人比例的日益增加,养老问题在我国也日益突出。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方式,倒按揭逐步被国人熟悉,各地纷纷开始有益的探索。2005年,南京汤山“温泉留园”在国内首个公开推出倒按揭性质的“以房换养”举措,具体为:老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可免费入住养老院,身故后房产归养老院所有。这一做法可以说是倒按揭的变相形式,也为我国倒按揭制度的实行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3.
“以房养老”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引发极大关注,目前在我国上海、重庆等地已先期试行。以房养老是否真能养老,能否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新的模式,专家们对此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推行“倒按揭”的必要性和意义,认为“倒按揭”养老模式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国家社会保障的压力,并且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目前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老龄化时代,然而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亟待健全的今天,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和养老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美国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经验,结合住房制度改革使许多老年人拥有了住房的情况,如何通过实现住房价值来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贷款品种创新研究问题,逐渐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出住房反抵押贷款产品,即老年人以房屋产权作为抵押,向债权人换取一次性或者按期兑现的年金收入。这种养老模式对提高老年人的即期收入和生活质量、缓解社会保障压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倒按揭”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利用房屋这一固定资产进行融资,以获取固定的现金流用于生活开支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本文从“倒按揭”产品的需求主体角度,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老年人对“倒按揭”产品的需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倒按揭”产品在中国存在现实需求,但是由于需求主体的有限理性、观念障碍以及产品过于复杂等因素使得“倒按揭”模式在我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宣传、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以推动该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应对老龄社会,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养老法律体系。倒按揭业务通过市场化运行的金融产品,实现住房养老。各国倒按揭业务的运作模式大致有政府主导型、保险公司主导型及商业银行主导型三种,针对我国国情,应当选择商业银行主导型。我国立法应当引入让与担保,以构建倒按揭业务的基础法律关系。倒按揭合同应当设立无追索权、增值分享及回赎权等特别条款。为推动倒按揭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应当设计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及资产证券化等支撑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芹 《金融博览》2013,(21):50-5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近期.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并按计划在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倒按揭”将作为养老的补充方式。现实中,各方对试点实施“倒按揭”有何反应?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9.
冯静生 《海南金融》2005,(11):45-4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社会保障压力不容回避。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现了以房养老,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国家社会保障压力。因此,在我国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发展机遇,提出了柔性提高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支持鼓励养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创业、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应对我国养老保障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社会保障压力不容回避.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现了以房养老,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国家社会保障压力.因此,在我国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社会保障压力不容回避.而市场经济国家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现了以房养老,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国家社会保障压力.因此,在我国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兴岩  孙洁  于涛 《新金融》2013,(10):51-55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亟需开拓养老新思路并构建养老新模式,以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严峻考验。倒按揭是"以房养老"模式的专有名词,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形式,国外部分国家已通过倒按揭来保障养老。本文在分析我国老龄化危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倒按揭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倒按揭能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以期能为我国推行倒按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养老体系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随着彩票公益金对建设社会养老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养老规划的重要资金保障。而民政部将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利益.正确处理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银发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占经济总量很大的比重,美国老年人消费额在1986年时就达到了8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份额的18%。随着美国老龄化率的提高,美国的养老产业越见发达。美国养老产业如此诱人的业绩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值得我们一窥。居住需求在美国的养老产业里,最具规模特点、最值得探究的是几种和基本生存、护理有关的养老方式,如倒按揭、老年公寓、社区养老等。养老首先得有钱,倒按揭就是一种能给老人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改善养老体系建设、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开展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既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又可以减轻社会保障压力。本文通过阐述我国推广反向抵押贷款的现实意义,继而以寿险业生命表为基础,建立精算定价模型,用随机模拟的方式得到均衡的月贷款额,同时考虑了反抵贷款的风险,得出反抵贷款在我国目前有吸引力并且可行,并结合我国实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住房反按揭贷款中,老年人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在约定时期内,贷款机构定期向申请人发放日常养老的贷款。一旦借款人亡故,贷款机构则用房产来偿还所欠的利息和本金。我国人口正日益老龄化,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不发达,社会养老仍存在覆盖面小、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保基金缺口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的实际需要。住房反按揭贷款无疑可以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本文介绍了美国住房反按揭贷款发展的概况,提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8.
在住房反按揭贷款中,老年人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在约定时期内,贷款机构定期向申请人发放日常养老的贷款。一旦借款人亡故,贷款机构则用房产来偿还所欠的利息和本金。我国人口正日益老龄化,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不发达,社会养老仍存在覆盖面小、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保基金缺口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的实际需要。住房反按揭贷款无疑可以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本文介绍了美国住房反按揭贷款发展的概况,提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给予特定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除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外,一直是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占主导地位。当前,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转换和社会变革进程加快,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导致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本文在总结分析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情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厘定职责,强化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着眼长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邓艺海 《金卡工程》2004,8(9):22-24
社会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社会民众降低工作和生活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同时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因此,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